fuleiucas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uleiucas

博文

三致研究生:研究选题与文献综述 精选

已有 16268 次阅读 2020-7-30 15:46 |个人分类:校园话题|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研究选题, 文献综述

按:此信写给打算选择一个研究方向、着手启动研究工作的各位研究生同学,今天不说论文写作的事情,因为只有研究有了结果才好说写论文的事情;其他想要开启一项研究的一线在职教师,欢迎批评或参考。

 

亲爱的同学:你好!

听说你迫不及待想要选一个题目开始研究了;听说你身边有的同学一直找不到好的题目,非常着急;还有的同学点子太多,不知道选哪个好;而某个已经选好题目的同学,不知道如何开始启动研究。(话说你身边的同学好多呀!)我觉得你们都不必着急,毕竟才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才开始转入“研究者”的角色,这确实需要一个过程。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选题确实非常重要,也确实不容易。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选题的事情,顺便说一下选题之后的第一步——文献综述。


1.选题的基本原则

我们先不说具体的题目,先来说一下选题的基本原则,也就是判断一个题目是否值得你做的条件和准则。有的题目,可能对于别人来说很适合,但却未必适合你;有些题目,可能几年前做或者几年后再做比较合适,却未必适合当前来做;有的题目则可能完全不值得做。具体来说,选题要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一是有意义。我们做研究、写文章都要面对“意义”这个大问题,没意义的事情就不值得做了。“意义”就可以分为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比如某项研究能够回答理论上的重大问题,能够对已有的理论提供重要支撑、完善和修正,我们说这项研究有理论意义;再比如,某项研究能够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能够直接导致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我们说这项研究有实践意义。你可能会问了,怎么判断一个选题是否有意义呢?这就需要对该选题所涉及的时代背景、现实状况、理想诉求进行考察,也就是说要去做文献综述。我们后面会讨论这个问题。

二是有条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言下之意,米是做饭的基本原料,也就是基本条件,缺了这个条件,煮饭这件事就做不成了。做研究也是一样。比如你要去研究近代的教科书,那总要找到这些教科书才行,单凭别人发表的文章或者书业广告里提到的信息,是完全不够的;比如你要去研究中学生的课堂表现,那总要深入课堂才行,如果没有学校给你这个机会,你进不了课堂,或者说你连课堂的视频都拿不到,那也是做不来的;再比如你要做一项实验,那可能要买材料,还要有实验器材,缺钱缺设备缺原材料都不行的。前面这些都是客观条件,还有一些是主观条件。比如你想研究俄语版的生物教科书,却不懂俄语;你意识到了量化研究的重要性,却不会使用量化研究的工具,这样都是无法开展研究的,条件要基本满足了才有可能。

三是有兴趣。有些研究生的选题是自己选的,有些则来自指导老师的研究课题或者建议,不管怎么说,导师要有能力指导你的选题才行。问题就来了,如果是导师建议或安排的选题,就需要考虑兴趣问题。如果你对足球一点也不感冒,你会去看足球赛吗?可能电视上在播放足球赛,你都要换频道呢。有了兴趣才有动力一直做下去,否则就会很难受。不过对于一个新接触的研究领域,也要有一个熟悉过程,可以先去试着培养兴趣;如果实在培养不出来,那最好还是别勉强了。

有意义、有条件、有兴趣,这样的选题才值得做。如果面对一个选题,分析完以后发现满足不了这三个“有”,那可能就要换题目了。


2.题目从哪里来?

选题的前提是有题目可选。题目的来源其实是非常广泛的。下面我主要以在读研究生作为主要对象,兼及在职人员,介绍常见的选题来源。

一是导师的研究课题。这是非常常见的选题来源,在自然科学领域尤其是实验学科更明显,人文社会科学则不一定,有的老师会让学生做跟自己课题相关的题目,有的老师则不愿意。这样来源的题目,肯定是在导师的研究领域中的,导师有能力、有条件指导学生完成。

二是现实问题。这一点对于有过工作经历的研究生或在职人员比较合适。我们在现实生产生活特别是工作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向他人请教,有些问题容易解决,但有些问题并不能找到现成的答案,非要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才能解决,特别是那些跟具体学科方向、具体地区、具体人有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有一定的敏感度,能够意识到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将其及时记录下来,然后转化为可以研究的问题。多说一句,很多中小学老师在一线工作时间久了,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值得研究的问题,但有的选择视而不见,有的则因为时间、资源条件等原因无力去研究;还有一些老师,对工作产生了倦怠,根本意识不到问题的存在。这些情况,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也不利于教师自己的专业发展。

三是学术进展。倘若导师没有给推荐题目,自己对现实问题也缺乏敏感度,那就可以通过文献阅读来寻找学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一般而言,这需要从一个不大不小的领域入手,范围太大了文献太多,没有明确的方向和重点;范围太小了又太专门,对于新手来说不好把握。比如研究基础教育的人,不可能把所有跟基础教育有关的文献都看一遍,也不可能只看全国仅有三五个教授感兴趣的方向。比较可行的一个方法是,去看自己专业中的中外核心期刊近几年发表的文章,因为期刊论文具有时效性,反映的最近一段时间同行关注的领域,也就是热点或焦点;其中也有一部分并非新话题,却是长期以来一直难啃的硬骨头,也就是难点。这些都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选题。当然了,我们不能重复别人的研究,学术要讲求创新,不然研究就没有意义了。如何创新?后面我会稍微说一下。


3.文献综述

对于读研究生来说,大部分情况下,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以后才开始的,是开题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际上,选题只是确定了一个大致方向,到底能不能做、怎么做,还是要等文献综述之后才可以明确。不排除有这种情况出现:刚开始感觉某个选题可以做,但在文献综述之后才发现,这个选题已经被做的很彻底了,对于研究生而言暂时没有空间了;或者是尚未解决的问题太过复杂,单凭研究生的能力,无法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完成;还有一种可能是,时代变化太快,某个选题马上要过时了,再研究没有多少现实意义了。因此,文献综述是对选题的进一步确认,并为下一步分析选题是否可行、研究什么、如何研究提供指南。

1)搜集文献的方法。在初步确定选题后,明确关键词,然后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搜集文献。文献的类型要多样,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学术著作、会议论文等都要去找,中文文献、英文文献都要去查,必要的时候可能还需要其他语种的文献,借助翻译软件去读。尽量去看权威或核心期刊中的文献,由于学术评价的机制问题,高水平作者、高水平文献一般都分布在权威或核心期刊中,但专著和学位论文也不能忽视。为了以后查找方便,可以使用文献管理工具,对文献分门别类。在搜集文献的时候需要注意时效性,即主要去看最近几年的研究进展,不要去看太久的文献,除非是在整个学术史上经典的、奠基性的、革命性的文献。

2)阅读文献的方法。读文献的时候,大可不必对每一篇文献都逐字逐句去读,那样非常花时间,效果还不好。首先要对文献分类,哪些是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或者与研究主题最相关的文献,这些是要精读的;哪些是不怎么重要的,其中只有一两个点值得关注的,那就去关注这几个点。其次注意阅读的技巧,先读题目和摘要,判断其价值,然后关注其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主要结论,必要的时候才去看细节。第三是做好读书笔记。有些文献很长,读了后面忘了前面;有时候文献很多,时间一长,就忘了以前读过的文献。这时候就显示出笔记的重要性。从一开始做笔记的时候,就有意识地进行分类,把不同的研究问题、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研究结果刻画出来,这样就可以对文献有系统的把握。

3)文献综述的方法。只是看孤立的一篇篇文献,无法对整个研究方向形成宏观认识,所以需要对所有看过的文献进行综述。综述的关键是“综”,不能只是罗列张三李四说了啥,那就没有“综”。每个问题都是有多个方面的,比如这个问题涉及哪几个子问题,或者某个指标涉及哪几个二级三级指标;对于这个问题,学界都是从哪些角度去切入的,他们选了什么研究方法,使用了什么研究工具,得出了哪些有价值的结论,留下了哪些疑问或困难。在写的时候,就需要站在更高的视角,按照一个标准,分成几个维度,对文献的要点进行重新梳理,提炼出已有研究的主要方向、主要方法、主要结论,并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已有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哪些成绩,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或者还需要或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深入或拓展。

经过文献综述,你就可以明了,你想要研究的问题,到底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别人已经做到什么程度了,是否已经回答了你所有的疑问,还是仍然存在值得创新的空间。


4.学术研究如何创新

最后,我再简单说一下创新的事情。在开题或答辩的时候,专家们经常提出来的问题是:你的这个研究创新点在哪里?如果没有什么创新,只是在重复劳动,那研究就没有意义了。学术研究的创新其实有很多方面,对于研究生而言,不一定要有颠覆性的新发现(也不太现实),但一定可以在以下一个或几个方面有所创新的。

一是研究问题创新。这个是很难的,也就是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新的研究问题。不过可以稍微创新一点,比如都是研究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大部分核心概念都被研究过了,你可以着眼于哪几个尚未被研究的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二是研究视角创新。还是原来的问题,但看问题的视角发生了变化,比如以数学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从信息传播的视角看待师生沟通等。三是研究方法和工具的创新。比如某个问题以前的研究都是量化研究,你可以引入质性研究;或者将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到研究中去。此外,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范式,将新视角、新方法、新工具跨学科、跨方向迁移到你的研究中,也是创新。创新的思路、方法有很多,今天就先不展开了。


好了,今天先说到这里吧。如果你有了新想法,不妨先去做个文献调研,然后再来跟我讨论一下是否要做、可以怎么做。

 

2020年盛夏




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97254-1244256.html

上一篇:看宋朝人如何“抗疫”
下一篇:中国古代的“硬核”环保措施
收藏 IP: 113.214.196.*| 热度|

25 张红光 朱长青 姚伟 黄名选 申少斐 史晓雷 李毅伟 曾杰 缪惠全 高友鹤 任胜利 张龙帅 王卫 黄永义 王安良 史仍飞 陈兴峰 赵志宏 张叔勇 杨家乐 黄河宁 蒋功成 王保魁 杨金波 fmjzj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3: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