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mupj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mmupj

博文

透过医学名画感悟医学精神 精选

已有 6852 次阅读 2020-2-21 17:36 |个人分类:医学人文|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透过医学名画 感悟医学精神

上海健康医学院图书馆 彭骏

医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从本质来讲,医学是一种使命、一种社会使命、一种人性和情感的表达。对于医学精神,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我个人认为特鲁多的名言,是对医学精神最好的诠释。

在美国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镌刻着医生特鲁多的铭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段铭言越过时空,久久地流传在人间,至今仍熠熠闪光。

治愈、帮助和安慰是我们对医生这个职业最好的追求和诠释。而我今天就从名画这个不一样的角度和大家一起去分享医学精神。通过一幅幅世界名画,去解读医者如何去治愈,去帮助,去安慰。

“去治愈”需要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积累。我们每一个医者想要治疗好自己的病人,就必须有很好的医疗的技术。事实上,绝大多数医生都追求精湛的技术水平,试图做一个真正能“治愈”的人。而医学的发展就和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是一样的,我们认识了自然认识了世界认识了自己,找到了和自然去抗争,和病魔去斗争的方法才开始战胜了病痛,开始去治愈了那些需要帮助的病人。当然“治愈”是“有时”的,不是无限的,这里的分寸把握很精细。医学不能治愈一切疾病,不能治愈每一个病人。而患者也不要盲目相信医学的“本事”,对医学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就算治愈了,医生也应该客观地评估其成效。

在人类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的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1832年著名画家伦勃朗的《杜普教授的解剖课》,这是他28岁时候所画的成名作。这幅画生动地展现了当时外科实践与解剖学习的细节。解剖老师杜普教授正在进行人体解剖的现场教学和展示,周围每一位学习者都全神贯注,孜孜以求。从这幅画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医学认识和应用解剖学的理论,我们对于人体的认识有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和全新的高度,使得我们的医学也有了一个非常好的一个飞跃。医者去治愈的能力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人类医疗技术的发展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认识不断深入,技术不断进步。

image.png

Figure 1杜普教授的解剖课


多年以后的1889年。美国著名画家托马斯·埃金斯创作《阿格纽的临床教学》。这是130年前美国宾州大学医学院的一个乳腺手术的一个场景,在这个手术当中,我们可以看到阿格纽大夫按照英国医生李斯特所制定的无菌手术的操作规范,第一次在美国的本土进行了外科手术。而就在这几年之前的1882年,美国外科医师协会曾经拒绝了李斯特无菌手术的观念。可以说,“李斯特消毒术的发明,让外科真正从野蛮的放血时代进入到抗感染时代;麻醉剂的出现,让外科手术变得可行;此后,抗菌素诞生,外科手术真正进入一个平稳的状态。”所以这是因为这些医学史上的巨大进步,才使得我们治愈病人的本领有了不断的提升。

image.png

Figure 2阿格纽的临床教学


我们说医生要学会去治愈,还需要有科学献身的精神。《征服黄热病》这幅画就记录了1900年美西战争当中的一段真实的故事。画面上美国医生詹姆斯·卡罗尔(James Carroll)和杰西·威廉·拉泽尔(Jesse William Lazear)在古巴的康威尔营区进行黄热病实验,给自己注射了从蚊子中提取的黄热病毒来证明卡罗斯·芬莱(Carlos Finlay)“黄热病由蚊子传播的假说”,后来拉泽尔不幸死于黄热病感染,医者为追求医学的真知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正是有这样一批又一批医者去献身于医疗事业,使得人类治愈的本领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提升。

image.png

Figure 3征服黄热病


直到今天,医学界的英雄开拓者们仍然会出于科学的牺牲精神,出于对全人类的爱而将自己的生命置于危险之中。2003SARS肆虐,全国各地的医者面对不知原因的疾病,仍然争分夺秒、不顾自身安危去治疗病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技术之外,医生常常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减轻和缓解病人的痛苦,给病人以帮助。帮助病人是医学的经常性行为,也是医学的繁重任务,其社会意义大大超过了“治愈”。通过医学的帮助,人们才能够找回健康、保持健康、传承健康。只有心怀悲悯,乐于助人的人才能真正去帮助那些无依无靠的病人。

大家都知道,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我们从一个健康的人变成一个病人,这时我们最需要什么?我们最需要的是家人的照顾,朋友的关心,我们需要的是在熟悉的一个环境中去恢复健康。但是现在的医疗条件下,病人被迫离开自己的熟悉的家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医院,然后接受一群陌生的人给我治病。在这个过程中,每个患者心中都需要有一个承担,承担在陌生的环境中,把身心交托于陌生人(医生)的一个过程。所以对于医者来说,我们需要的是打消这种陌生感,去帮助他。

所以在我们的名画中,可以看到荷兰画家扬·斯特恩的代表作之一《医生和病人》。1665年,在这幅画中,医生还没有来得及脱下外套,他只把手牵在病人的手上,就给病人很大的关怀,可以看到病人的脸上露出了微笑,让我们这些观者,也感受到了医生和病人之间建立起来的那种默默的温情。

image.png

Figure 4医生和病人


我们再来看另一幅有名的作品《第一次看牙医》,这幅画会让大家觉得非常的幽默,小女孩很害怕,第一次拔牙,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情况,于是医生给她办鬼脸,给她说笑话,但是呢,把自己的拔牙钳藏在身后。所以我们说,这段话讲得非常的好,人类对医生的恐惧,其实并不是害怕医生,还是害怕医生所代表的那个疾病,这种疾病的恐惧,实际上已经植入到了我们的基因。很小的小孩就会害怕,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医生应该变成一个耐心,甚至说谎的人,我们会告诉他,不痛不痛一会就好了。这就是我们医生要去帮助她。

image.png

Figure 5第一次看牙医


我们再来看这幅夏尔丹的《悉心照料的护士》,早期护士所做的工作是什么?就是帮病人剥一个鸡蛋,准备了牛奶,切一点面包,这些都是家人和朋友应该做的,但是在我们这幅名画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早期的护士所带给病人的那种关心和帮助,这是一份浓浓的爱,是一份让病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消除陌生感,建立信任感的帮助。

image.png

Figure 6悉心照料的护士

说完了帮助,我们最后要谈的是安慰。安慰,是一种人性的传递,是在平等基础上的情感表达。安慰也是医学的一种责任,如何学会安慰病人,坚持经常安慰病人,是医生的一个大课题。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医疗技术,很多时候是无力,甚至是无效的,更多的时候,医者需要作为一个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安慰别人的角色,这在我们的名画当中,也有很好的体现。

1891年画家路克创作了《穆瑞医生》,画家的儿子身患重病,请当时的名医穆瑞来诊疗,尽管医生费尽全力,进行了多日的救治,但是由于当时医疗条件不足,小孩还是因为病情恶化而不治身亡。但是让画家感到非常感动的是,医生一直在关注着小孩,彻夜未眠,甚至连他的母亲都经不住悲伤和疲劳,趴在桌上睡着了。在这幅画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画家对细节的表达,医生用深情的目光在抚慰着病儿,眉宇间的忧患,目光里的悲悯,指尖流淌的温暖,都体现一位栩栩如生的关心,安慰别人的大夫的形象。正是这种对病人痛苦的细微体察与关怀,这种责任心对患者和家人都是最好的安慰,有了这份安慰,人们对于医生能力所不及的地方就会有很好的理解。

image.png

Figure 7穆瑞医生


我们再来看这幅画安·让·格罗《拿破仑视察雅法鼠疫病院》。画中拿破仑去触摸了一个鼠疫的患者,鼠疫可是当时欧洲最恐怖的一种疾病,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旁边的一个士兵,拿出了一个手帕遮挡口鼻。我们知道医生经常会接触各种各样的病人,但是医生不能表露出一丝一毫的嫌弃,我们需要表现出对病人的尊重和关心,因为这就是病人最大的安慰。要理解这种行为,我们需要追溯其历史根源。在中世纪,作为医者的僧侣和修士就算是知道接触麻风和鼠疫病人可能致死,仍然会去照护他们。他们的自我牺牲精神令他们并不是冷漠地按照科学规程或者医疗效率来行事。他们是出于对他人的爱,出于对他人需求的本能反应。

image.png

Figure 8拿破仑视察雅法鼠疫病院


当然,当我们进入到某一个阶段的时候,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没有办法了,我们作为医生,可能要做的事情就是陪伴。陪伴着人,有尊严的,安心的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就如阿里·谢弗在1824年《里柯的死亡》中所呈现的一样,医护者不再是永不言弃的救治者,转身成为有德、有灵、有情的陪伴者,通过陪伴和安慰的方式完成生命救渡的使命。

image.png

Figure 9里柯的死亡


最后,我想说:“欣赏医学名画,领悟医学精神。它让我们对别人抱有信心和爱意。更重要的是,不论你到达了何种职业高度,都要永远在心中牢记画中的医者形象,做一个高尚的医生,有恻隐之心,有悲悯情怀,有社会责任,作为一个精神高贵的人来对待病人,对待自己。”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96449-1219672.html

上一篇:电影《流感》的健康教育启示
下一篇:[转载]教育部 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 》的通知
收藏 IP: 183.195.73.*| 热度|

8 郑永军 黄永义 冯大诚 王勇 文克玲 文端智 周忠浩 吴嗣泽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7: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