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到了 AE 工作的最后一步:做出建议。你可能会想为什么 AE 会跟审稿人一样,只能做出建议而不是最终决定呢?我在下面会仔细说明这个过程。
做出最后建议
当返回的审稿意见足够时,我就能做出建议。一般来说三个报告比较足够,但有时候会多,有时候会少。如果是拒稿,我通常需要两份一样意见的审稿报告就可以了,特殊情况下一份报告也行。至于比较正面的意见,我通常希望有三份报告,就算报告意见有点分歧也没关系。保险起见,收集四份报告也是合理,避免有人不送回审稿报告;至于四份以上的审稿报告就很少见,只有非常挑剔的期刊会这么做。我一般很快就能做出建议,因为审稿人通常对投稿稿件的质量有一致的看法。有时候根据期刊的标准需要一些调整,但一般来说衡量审稿意见以及审稿人的人数做出决定不需要太多时间,整个过程是由审稿意见主导,我个人对论文的意见完全派不上用场。
第一个考虑的问题是:发表这篇文章在论文上有什么前景?文章有展现出足够的潜力吗?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那我就会建议拒绝,做出这个建议都会有说明,概述拒绝的原因:审稿意见的几个原因显示要建议拒稿。我的建议不一定会鼓励作者投稿到别的期刊,要看论文是因为范畴不符还是不到期刊水平被拒稿的。作者可能会对 AE 或 EiC 提出申诉,但在没有明确的不公正证据下,是很难扭转结果的。
被拒的稿件有时候在修改后会再重投同一个期刊,大部分的期刊不是直接拒绝或是指派同一位 AE 来处理。如果这次没有被拒,有可能出现三种建议:(直接)接受、小修、大修。每个期刊用的词可能稍有不同,但一般来说大修的文章回来之后会再发给同样的审稿人,看论文修改的如何;而小修的文章就会由 AE 审查;接受的论文就直接排队出版。
AE 还是有很多选择:大修可以送外审;小修只送给特定的审稿人,或是加入新的审稿人。我不谈所有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就说说一般会出现的情况:在给出“接受”的建议前,我要确信论文发表在期刊上会有足够的贡献。当审稿指出重大的问题时,在做出接受发表之前,我在决定推荐接受时,必须确定这些问题都已经完善处理。有时候我自己可以处理,将原先的论文跟修稿的稿件、cover letter 或是修改清单进行比较,或是我会向原来的审稿人咨询他们的看法。
建议结果与最终决定的差别
你会注意到,AE 会“建议”而不是“决定”结果。这是故意的:主编(Editor-in-Chief,EiC)才是做决定的人,而 AE 只是建议可行的结果。我透露个秘密:虽然 EiC 的决定有可能会跟 AE 建议的不同,但我还没有看过 EiC 做出的决定跟 AE 的推荐不一样的。这提醒我要向作者和 EiC 说明我做出这个建议的原因,我不是决策人员。在我把论文的建议发给 EiC 后,我就可以休息了,任务完成。
需要修改的论文怎么办?
需要修改的论文,表示整个流程又要再来一次:挑选审稿人、取得审稿报告、做出建议。虽然 AE 有权邀请新的审稿人(需要更多意见看法)或是不要哪些人(如果对于原先的审稿意见不甚满意时),但一般会邀请同样的审稿人。有时候需要好几轮的修改,但如果第一次修改完后原先的主要问题仍然存在时,通常会变成拒稿。一旦确认接受或拒绝的建议,AE 对论文的责任就完成了。
延伸推荐阅读:
若您喜欢意得辑的博文内容,欢迎关注我们的学术频道《意得辑专家视点》,相较于每周仅发布一至两篇博文,意得辑专家视点每日更新科研发表相关文章,注册完全免费,欢迎加入!
【本文作者为 ACM Transactions on Database Systems(TODS)还有 Journal of Discrete Algorithms 的期刊副编辑(Associate Editor,AE)Graham Cormode,本系列文章他会从 AE 的角度带大家看期刊的幕后工作流程,解密科研作者看不到的期刊工作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得辑专家视点 - 您的研究发表资源库》完整原文刊载于:期刊编辑部幕后:期刊编辑在同行评审后如何做出决定 http://www.editage.cn/insights/behind-the-scenes-how-a-journal-editor-reaches-a-decision-on-a-manuscript-after-peer-review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17: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