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ag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ditage

博文

早期科研人员及其审稿参与

已有 2886 次阅读 2019-9-5 17:17 |个人分类:学术讲座|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研, 学术, 论文, 发表, 润色

要说同行评审以及研究新手 (Early Career Researchers, ECRs) 在同行评议中发挥的作用,我自然会想到 Steve McKnight 在美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 (American Society for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ASBMB) 主席致辞中的经典语录:

“过去科学家的素质是我们不能比的。两者间的差距就像美国‘最伟大的一代’——二战期间反击法西斯的人们和战后的婴儿潮一代那样悬殊。生物医药如今是个大‘生意’,大家都想借着风口扶摇直上,其中很多人放在六、七十年代根本不可能成为科学家。不可否认,那些和我们一起申请基金的人里不乏有能力的科学家,但科研圈也同样存在游手好闲混日子的研究员。”

Future of Research 用上面这段话印了一千件文化衫,话题本身也引起了争议(详情推荐看Drugmonkey 这篇博文)。但如今不管是说起搞科研、同行评审,还是研究新手申请基金,总不难听到这样的评论:今时不同往日,这些东西已经走样了。

走样的原因目前还不好讲。拿生物医药领域来讲,行业自六、七十年代以来不断增长,尤其是研究生、博士、博士后的人数,与此同时终身教职名额没有明显增加,由此产生的就业竞争反倒是被熬成“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是金子总会发光”之类鸡汤。另一方面,各家机构都声称自己为初级研究员提供了良好的技能培训。这样说来,假如现在的研究员受过良好训练,又有竞争的意识和大环境,还有什么理由不比过去的人优秀?

研究新手当然不是不如资深学者,他们只是缺乏经验。但有人为了这种所谓的“智商优越”排挤新人,限制他们的发展。有些出版商明令禁止研究生、博士及博士后参与审稿(2015 年于波士顿举行的 Future of Research 大会上,出版专题小组披露了爱思唯尔的这一政策),就像有些基金单位在筛选新人的申请时也很严格。

我想在本文中讨论研究新手(侧重讲研究生、博士、博士后)在同行评审中的作用,以及他们面对的问题。由此引出我将负责并参与的一个非正式会议——ASAPbio/Wellcome/HHMI 同行评审大会,该会议着重强调了研究新手在同行评审中扮演的角色。

同行评议简史:资历其实不比研究新手高多少

同行评审的历史并不像很多人想的那么久。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也就是 McKnight 在致辞中非常向往的那个年代,同行评审就以如今的形式被期刊和基金单位采纳(时间线详见链接,长文讨论见“同行评审现状和未来创新的多学科观察”)。例如 Tennant 等人就说过:

“如今被视为顶级期刊的《自然》,至少在 1967 年以前从没采取过任何形式的同行评审,直到 1973 年才将其正式列为出版流程的一部分……这种改变是源于人们开始认同期刊读物的质量,从而推动了现代学术经济的发展……人们说到同行评审都会默认它的权威意象,但很少有人说到这段历史。”

这也就说到了最关键的部分——我们要学会尊重历史。McKnight 口中属于同行评审的好日子,其实也是同行评审诞生的年代,这种对权威的尊重延续到了现在。就像生物医药这门学问一样,它诞生于二战后的美国,创建时的医学精神在现有体系中一代代传了下来。而研究新手在科研上付出的努力正是让体系有效运转的前提。没有任何一个历史时间、事件会主动把研究新手排除在同行评审之外。

同行评审对新手的研究生涯有决定作用,他们应该全身心投入

论文,及其连带的同行评审,是学术圈特有的货币,决定了研究新手往后的职业进程。要想取得应有的学术认可,研究新手应该想方设法持有这种货币。同行评审门槛只是管中窥豹,新手研究员要想在学术圈有一席之地要搞定的并不只有审稿圈。讽刺的是,新手在审稿权上被卡多半是因为资历浅,但就像我前面说的,审稿本身也是一个“年轻”的环节。Tennant 等人还指出:

“第一篇研究论文、博士论文、第一本书对每个研究人员来说都是大事。成为学术圈一员的前提是要通过现有成员对其学术内容的检验,而坚持这种入会标准的原因是“习俗”,换句话说,因为以前一直都是这么做的。这种说法乍一听站得住脚,但细想很荒谬。

给研究生和博士设置的科学培训中应该加入同行评审,因为这也是科学的一部分,且对他们成为学者有好处,有建设性的同行评审培训很有必要,有的期刊、学会已经开设了相关的导师项目。作为独立的研究人员,博士后应该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或研究计划,并跟 PI 学如何管理一个研究团队。所以说,如果博士后要完成的是他们份内的工作,而不是被当成廉价劳动力使唤,就没有任何理由不让他们审稿。那些无法胜任其专业领域审稿工作的博士后配不上自己的职位。

当前审稿人严重短缺,事实上研究生、博士和博士后很难完全被排除到审稿流程之外。只是他们为审稿作出的贡献没能放到桌面上被承认。只因为研究新手的学术成就排不上号,就否认他们(特别是博士后)对审稿作出的贡献是非常狭隘的,严重点讲属于学术欺诈。光靠这种对“优秀”的病态迷恋和对学术混子的刻板印象就封杀有正常学术能力的研究新手是不公平的。

如果非说有人需要为学术把关,那也应该是期刊。Tennant 等人还说了:

“扩充备选审稿人的数量和多元性,让期刊有人可用才能保持流程正常运作。想要通过提高审稿人门槛来确保文章质量,可以说从底层逻辑上就跑偏了,就是所谓的‘放错重点的谬误’。”

同行评审改革中的弱势群体问题

审稿工作目前都被白人、男性教授包揽。有时期刊会明确把研究生、博士、博士后排除在外,缺乏审稿经验让他们的教授之路异常艰难,而他们又是最有潜力成为审稿人的多元群体,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Gibbs 等人)。这些都是阻碍审稿环境变得更包容、更公正的原因。

期刊和基金单位操持下的同行评审存在很大的结构性问题(Lee 等人)。据 Ginther 的调查显示,美国的黑人学者获美国国立卫生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主要奖项的比例是其他群体的 1/10。此外,期刊向女性学者发出的审稿邀请远远不够;女性作者比例低(女作者有时还会被强行要求把男作者加进作者名单);她们的研究还更容易无缘无故被“塞人”倾向于支持同性作者的期刊编辑也以男性居多。基金申请方面,当隐去申请人性别后,女性的接受率反而更高

在同行评审改革中,让审稿人更多元的做法有个明显的对立面。拿开放同行评审来说,来自边远地区的年轻审稿人对署自己的名有很大顾虑。Ross-Hellauer 认为目前没有证据能说明开放同行评审会降低审稿质量、出现刻意奉承或贬低的反馈、报复审稿人等负面现象。但要明白不管我们怀有的偏见是否明显,都会以某种方式影响到别人。偏见带来的负面效应自古以来就有,它也存在于学术生活的其他领域中。Terry McGlynn 的“我为什么认为盲审更好”、Jeremy Yoder 的“我们为什么不署名”都分别谈到了对偏见的看法。

只要有时间我就会接受审稿邀请, 审稿时我会把自己白人和年轻研究员的身份考虑进去。我的审稿风格比较激进、挑剔,即使对方是关系好的同事也一样。我喜欢坦诚却谨慎的审稿意见,也不介意当面把这些意见说给对方听。至于审稿是否要署名,我觉得是种个人选择。在报复、偏见等问题解决之前,如果期刊能分别提供盲审和开放同行评审的选项是最理想的。不过,我个人会把审稿看作一项对个人学术口碑有好处的非正式型学术工作,我和同事发表在《Self-Journals of Science》上的这篇名为“以科学为依据的科学评估——创新流程和指标”的文章中作了进一步阐述。

我认为一个人在学术界的地位、参与度是和成为基金申请人/负责人或审稿人这样的事件紧密相关的,而目前多数新手研究员被分配的角色都比较务实,没什么机会在研究中贡献智慧。换个角度

看,生命科学领域中有更多女性充当可有可无的务实角色,更多男性获得教授职位。这种现象不是巧合,而是一种把劳力和女性联系在一起、把智力和男性联系在一起的结构性不平等。Julie Des Jardin 《玛丽·居里情节》一书中对此有更多讨论。继续引用 Tennant 等人的话:

“作为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一直止步不前,抵制任何激进、创新、超出审稿人知识结构或观点的研究。”

不过,就像 Rodríguez-Bravo 等人指出的那样:

“尽管如此,在实施任何透明审稿之前,仔细评估现有证据、和研究人员(特别是来自高危或边缘群体的)沟通 (Rodríguez-Bravo et al. (2017)),都是必不可少的。

下一步

研究新手应该如何参与到审稿中来?Cell 在其名为 Crosstalk 的博客中给出了一些不错的基本建议。不过如果期刊不能主动放宽对审稿人的标准,那这些建议的实施空间也不大。目前还是有很多期刊鼓励年轻审稿人加入的,甚至还会提供审稿培训。可以研究下你所在领域有哪些期刊有相似的政策(也可以咨询你所在的学会期刊,他们通常会正视会员的需求,安排你参加相关活动)。比如 NIH 就在科学评论中心为研究新手举办了同行评审培训

让研究新手在期刊、学会、基金单位中担任类似董事和理事的重要职位、为组织负责,有利于创造双赢局面。期刊中目前有 PLoS One  eLife 两家已经走在前面,分别任命 Meredith Niles  Prachee Avasthi 两位年轻学者为董事会成员。美国微生物学会美国渔业协会等社团也将早期研究人员纳入了董事会中。不过有人欢喜有人愁,NIH 的咨询委员会最近就在一项拨提案中遇上了麻烦,原因是这项为改善年轻研究人员前景的提案在表决时并没有任何研究新手参加,直到三名初级研究人员加入工作组提案才得以进行下去。

对研究新手,以至整个生物医药领域来说,增加可用审稿人、不做代审的“影子审稿人”、进行审稿培训、认可审稿的学术价值都至关重要。目前有 75-90% 的审稿工作是由 20% 的审稿人完成的,这种设定既不合理也不会长久。正如 Tennant 等人所说,适当的激励对维持高质量研究相当重要:

“目前审稿激励机制的缺失可能是人们对稿件死活并不关心的主要原因之一,最终导致质量差的研究不断扩散、增加。”

和目前主流的观点相反,其实同行评审是存在可行的激励机制的。对想留在美国的外国研究新手来说,最有效的奖励就是和完善移民档案相关的,而做过审稿人恰好就是其中一个。2/3 的在美博士后出生在海外,但很难讲他们中有多少人想留在美国,因为很少有机构会统计博士后的下家在哪。据我估算,美国目前的 4 万名博士后中,想移民的可能有几千人。在最近的一次全国性会议上,有位移民律师给出的建议是:“移民标准和你的职业目标是会有出入的。”出版业的审稿需求一直都在碾压供给量,审稿工作总要有人来做,但怎么做、在哪做?这些劳动力是否会落入掠夺性期刊手里(尽可能多地发好论文也是移民标准之一,在竞争激烈的学术环境中,迫切想拿身份的研究新手也很容易被掠夺期刊坑骗)?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为了避免上述通过不正当审稿获得激励的可能,学术圈需要对高质量的审稿负责,让研究新手进行高效、有建设性、训练有素的审稿。


意得辑| 《科学深度编辑》助您发表高影响力期刊~ 官网 www.editage.cn 

微信关注【SCI发表辅导】获取《科研写作资料包》

订阅号二维码.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69813-1196793.html

上一篇:我发现了2000篇论文图像作假……
下一篇:哈佛华人Nature论文涉假,举报人是她
收藏 IP: 115.113.12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3: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