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ag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ditage

博文

作者胡乱撤稿的后果

已有 20433 次阅读 2019-8-29 13:47 |个人分类:学术讲座|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研, 学术, 论文, 润色, 发表

投稿、撤稿过程回顾


一位意得辑客户在使用了语言润色服务后,顺便请我们推荐期刊,我们选出两份,作者接着向这两家期刊进行投稿前咨询,其中期刊A不出几天便给了回复,表示对作者的论文感兴趣,而另一家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B则没有消息,作者等了一两周决定不再继续等,于是向期刊A投稿了。


事隔两个月,作者才收到期刊B的回复,编辑表示对他的论文感兴趣,作者非常高兴,立刻来告诉我们这个消息,同时他说想向期刊A撤稿,然后改投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B。那个时候,论文在期刊A的状态显示为 under review 已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们通知作者在这阶段撤稿不符合良好发表实践原则,但作者没有接受我们的建议,没有告知我们就向期刊A发了撤销投稿申请,随后将稿件投到了期刊B。


结果期刊A的编辑拒绝作者的撤稿要求,原因是同行评审即将完成,撤稿会让审稿工作付之一炬,编辑在信中也提到既然撤稿申请不成功,编辑部会再正式通知投稿结果,而没多久作者收到拒稿通知,收到这个结果作者松了一口气,他认为如果期刊B这时接受他的论文也不会有问题了。


不过,期刊B的编辑不久就通知作者拒稿决定,因为他一稿多投,作者向期刊B澄清自己在投稿前就已经向期刊A提出撤稿申请,但他无法提出期刊A的撤稿确认证明,因此期刊B不接受他的解释。


经过了这一轮,作者再次联系我们,说明事情经过,请我们协助他修改论文,再次向期刊A投稿。


紧急补救措施

首先,我们先向作者说明哪里出错,最主要的问题是他违反了发表道德规范,原因有二:

  • 在期刊A的审稿后期,也就是同行评审接近完成时,从期刊A撤稿是极其不当的行为

  • 在没有收到期刊A的撤稿确认通知前,就向期刊B投稿相同的论文,属于一稿多投,明确违反发表道德


同时,作者也不适合再次向期刊A投稿,因此我们建议他另外再选一个新的期刊投稿,但作者坚持向期刊A投稿能节省时间,于是我们帮忙撰写一份道歉信给期刊A,信中还向编辑咨询如果能照着审稿意见修改论文,能否重新提交。


期刊A编辑回复表示,作者不得在接下来的三年内投稿给期刊A。其实期刊这个惩处决定不无道理,因为作者浪费了审稿人的时间。


关于撤稿的细枝末节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遗憾的案例,作者因为迫切发表较高分期刊的欲望,最后受到了期刊拉黑的处罚。


一般来说,当论文进入同行评审后,如果没有不可抗的原因,作者不能提出撤销投稿的要求。审稿人也很忙碌,他们进行审稿工作完全是为了促进科学发展,浪费他们的时间是不道德的,也是不当利用编辑决策。

有时候,作者为了发表高影响因子期刊,一不小心就会触犯发表道德界线,为免撤稿时出现问题,有几点要注意:

  • 严格来说,作者惟一需要撤销投稿的原因是在论文中找到错误或缺陷。

  • 如果作者有充分理由撤销投稿,必须写撤稿申请信,陈述撤稿的原因,并由论文的所有作者签署后,发给期刊编辑部。

  • 作者必须收到期刊编辑部的撤稿确认通知,撤稿程序才算完成。

  • 一旦投稿确认撤销,期刊投稿系统将不再使用该稿件编号。

  • 如果因为论文被别的期刊接受而要求撤稿完全是不能接受的行为。

  • 除非有强而有力的理由,否则到了同行评审阶段才撤稿是不对的。

  • 如果作者不当地撤稿,期刊有权根据撤稿条款进行惩处,例如罚款或拒绝作者以后向该期刊投稿。

  • 撤稿政策一般会放在期刊的网站上,作者应在提出撤销要求前需仔细阅读。



相关阅读:

Decline to Revise/Agree to Revise 如何抉择

疑似“香肠论文”,为什么没撤稿?


意得辑| 《科学深度编辑》助您发表高影响力期刊~

详见官网 www.editage.cn 

微信关注【SCI发表辅导】获取《科研写作资料包》:4大主题,100份干货,万名学者实战经验,当前免费获取

订阅号二维码.jpg



投稿与审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69813-1195744.html

上一篇:人们到底如何看待科学——3M 公司报告《2019年科学现状指数》
下一篇:中国科研者的5个“另类”之处
收藏 IP: 180.169.148.*| 热度|

4 周春雷 信忠保 李庆祥 耿爱莲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7: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