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ag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ditage

博文

我为何离开学术界 精选

已有 8161 次阅读 2019-8-1 19:26 |个人分类:学术讲座|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研, 学术, 论文

编辑注:博士后工作的艰辛外人难以体会,有人选择坚守,也有人选择离开。本文作者在坚持多年后,还是决定放弃,开始一段全新的“上班”生活。作者在这篇博文里大篇幅地叙述了博士后阶段历经的种种辛酸,虽然满篇“负能量”,但个中滋味,一定会让同在科研路上的您有所共鸣。

警告:此篇贴文可能含有抓狂、愤怒、绝望等负面情绪。

我读研究生时,人们告诉我如果想要获得科研资助,那么在高影响因子期刊发表论文和出国读博士后是必需的。依靠资助,你就可以成为独立科学家。十年过去了,我可以说,我已经亲身领略到,以上所说的,既不是必须,同时也不足以带来科研资助。

博士阶段的末尾(成果产出:几篇非常像样的论文,一篇所谓的高影响因子论文),我决定要出国做博士后。不仅仅是为了简历上更好看,也是想要有个机会在美国呆一段时间。

我的丈夫(那时还是男朋友)和我买了机票(顺便说一句,机票钱我们得自己出)去了美国的几家实验室面试。结果是我们在同一家大学的不同实验室找到了职位。

大学是不错的,但是不是哈佛、斯坦福或者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这类,而我自己国家的研究机构似乎认为要获得个人资助只能是这几家。但幸运的是,我们两个人的项目负责人都愿意支付我们薪水。

从美国回到国内,并不顺

四年过去了(三年博士后,一年研究助理。成果产出:三篇像样的论文,一篇高影响因子论文,还有一篇待出版,以及俩小孩),我们决定回国,因为我的丈夫在本国获得了科研资助。但我的项目负责人已经离开学术界,而我们也想和家人团聚。

当你从一个博士后项目到另一个,你必须要自己出钱。大学给我们每人一笔补偿金,还不够机票钱,还不算搬运东西和孩子的费用。我也试图寻求终身教职类的工作,但是在我申请的那两年中只有两个这样的工作,而我没有得到(那时我只有三年博士后经验,所以我猜申请不上也没什么奇怪)。

结果,我找到了工作,仍然是博士后。我原本对这工作相当激动,因为我已经和同组的人一起写资金申请报告了,我可以做那些我熟悉的事情,同时还可以申请资金。

然而,这份工作只持续一年,因为我想每周工作四天而不是五天。

从学术角度,我认为我的竞争力并不差,然而,从抗压的角度,我却没有那么自信。

我感到肩上的重负,而且很难找到办法来应对。而且,因为本国的资助已经不再允许我申请,我面前唯一的选择是申请两年的玛丽居里奖学金。如果申请失败会怎样,或者那两年之后会怎样,没人能告诉我。

看起来也没钱做备选方案。而且,谁能在实验室得到职位,是基于个人资助,所以决定是由匿名的评审者做出的,而不是同系的人。结果是,有些人从未出国,只是呆在自己的大学里,却有同样的机会申请成功。

让我消耗精力、及其沮丧的另外一方面是,这个博士后项目在自主权上是个很大的倒退。过去的六年多(博士阶段末尾,博士后及研究助理时期),我可以自主决定做什么实验,在哪里做项目。

而目前的这个项目,时间只有一年,已经全部规划好,而我基本上只是执行者。更要命的是,申请目前这个项目的两个负责人正在申请更大一笔资金来延续这个项目,而我被排除在报告撰写之外。即使我曾经与其中的一位一起写过资金申请报告,这次我却被完全忽视,虽然我在目前的项目上极具知识和经验。

终于,我还是决定,上班!

所以,前途渺茫难测,博士后之间竞争激烈,而且感觉无人有兴趣栽培我,所有这些加起来,当我看到一则招聘科学家的行业广告,我就打算写信试试。

长话短说,结果证实我有足够竞争力,赢得了这个机会,而且我也打算接受这份工作。

离开学术界,如果说没有挫败感,那是说谎。

我确实有一种失败感。但是知道这份公司里的工作会让我更有安全感,我感觉有巨大的担子从肩上卸下。

这里,如果我表现不错,合同就可以延期。而我的博士后工作,即使我表现出色,仍然不能确定是否可以干下去。

这种转变的感觉相当好,有人乐意接受你,而不是感觉你只是在大学里争夺少数职位的无数博士后的一员。

有人问你,期望待遇多少,你说了一个感觉很高的数字,而他们如数同意,这种感觉太好了。这家公司有时间和金钱投入在个人成长上,他们鼓励你自主选择研究方向。

更重要的,在我这个人生阶段,孩子尚小,睡眠不足,能给自己的时间很少,我不必再焦虑“所有事情必须昨天完成”。我发现我不仅难以应付这样的压力,而且在能够走出来的时候感觉如释重负。并不是说新接受的这份工作就很轻松,而是以往用在担忧焦虑上的精力可以用在更有用的事情上了。


7.26-8.25日【暑我最勤奋,7-9折疯狂抢】详见官网 www.editage.cn

或直接获取 润色服务翻译服务投稿服务 

也可关注以下平台,接收免费科研干货!

知乎:editage意得辑

微信:SCI发表辅导

订阅号二维码.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69813-1192072.html

上一篇:日本的医学英语 - 专家们是如何沟通的
下一篇:直接读博 VS 工作后读博——5个必须考虑的问题
收藏 IP: 180.169.148.*| 热度|

10 李毅伟 郑永军 杨正瓴 孙学军 黄仁勇 徐耀 宁利中 晏成和 梁洪泽 陆仲绩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0: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