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mn-0645 阿 灿: 林益先生这篇反驳依然不着重点
【编者按。下面是阿 灿先生的文章,是对林益先生《Zmn-0642》和对新华先生《Zmn-0643》的文章的评论。现在发布如下,供网友们共享。请大家关注并积极评论。另外本《专栏》重申,这里纯属学术讨论,所有发布的各种意见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专栏》编辑部的意见。】
林益先生这篇反驳依然不着重点
阿灿
林先生这篇反驳还是没有摆脱原来的问题与谬误,也没有回应任何我所提出的质疑,依然不着重点,只是用原来的方式将原有内容复述了一遍。如此大费周章,还不如复制黏贴,言多未必有益,尤其是缺乏相互理解,毫无进展与价值,始终没有离开认知牢笼的自说自话式呓语。因此我也不想多言,只简单地提几点,以便先生能更好找着并重视讨论的重点和关键冲突。首先,先生一边强调幻想需要来自客观实践,符合客观实践,一边又强调一切都来源于客观实践,符合客观实践,二者都是先生不断重复的理论基础。但如此先生所谓的不符合客观实践的虚妄念想到底是从何而来的呢?
第二,先生在讨论前能否好好给我们解释一下大众理解的自由性是什么,你自己理解的自由性是什么?我们论题中的自由性指的是与客观实践毫无关联吗?所谓最终符合真理,符合客观式的马后炮废话与幻想对本来就在发展中的,等待对错定论的真实数学发展实践有何意义?先生念的可是魔法咒语?念完后不符合实践的理论就会乖乖自首?先生的论述就像在大家研究是否要引入市场经济时不停在旁高喊我们要走向社会主义一样,将实践中具有客观限制的程度问题误解为口号大战,除了吵闹到真正的思考者与实践者外毫无意义。如果信仰一个理论,那么请先生尊重它,正确认识它,而不要随自己需要到处套用,违其本意。
第三,对于众多的数学理论,哪些是科幻,那些是虚幻,先生自己是否能完全辨别,保证绝无错漏呢?先生又是否认为当今,甚至是任何时代有人能做到呢?如果不能,在数学实践中,在数学理论构建的筛选中,我们如何保证你所谓的毫无自由性的,完全正确的数学标准呢?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如果不允许任何自由性,又没有绝对理性的上帝替我们作选择,先生也没告诉我们具体选择标准,那在先生百年后谁来担起这个重任?在绝对正确的要求下,能有任何理论入得了先生的法眼吗?若实践中允许不完全可靠的数学理论与猜想,那不是自由性是什么呢?是矛盾与发展,对立与统一的实践过程?即自由又不自由?既实践又不实践?沉迷含糊的,万能的模板化标准解释只会让人越来越迷糊,只有意气而无思想,这模糊混沌中其间所有的空洞最后全都会由自己的幻想与执念填满。如真要全讲大道理,还不如遁入道家迷境呢。
最后先生所说的所谓具体的事实,还有那个大大的感叹号实在像是拼凑出来的无聊噱头,用个例自由性过度来论证数学绝对没有自由性百分百正确实在是让理性者感到尴尬难言的幼稚行为,二者相关性几何?充分性足够吗?先生所说的不同观点就认识是错误的话,似乎还是自己先理解了再说出较好。如果先生有看过我之前发的罗素悖论与无穷争议新解,应该知道我也是一个康托无穷理论反对者。但作为理性思考者我们要谨记先生的话,不能因为意见不同就全面否定,甚至为了反对个例就提出完全过度的与之绝对对立的理论判断标准,如此便是在以个人喜好作判断且有点不择手段,贪得无厌。我们互相都认为对方是不理性者,不实践者,都应该多思考具体的实在的问题,勇敢地面对最激烈的,最难以应付的质疑。而不能绕着对方的质疑边跑边喊口号,即使再最后强调自己论述的优点,甚至加上响亮的感叹号,却没有直面对方,喊再响亮也难得他人尊重。
对新华先生《Zmn-0643》的文章的评论。
新华先生这篇文章可能自觉很妙,说出了数学毫无限度自由的荒谬,但先生可能不明白什么叫程度,抓着鸡毛当作令箭就以为能天下无敌,讲清一切了。而且先生可能连我的文章都没能力看明白,我从未提出数学应无限制自由,也不清楚我从未赞同过康托理论。提醒先生以同样的方式可以写出毫无自由的荒谬性,这种夸张做作除了自我满足外并无太大意义,谁都可以参照你的方式写出反面论述,只是大家都不屑于作这样的无聊抵赖罢了。因为这种诡辩对论证毫无益处,反而透漏自己的理性匮乏,而且文采也欠佳,这就如同谈论人是否应有自由时掏出自由的人定会无恶不作一样来论证人不该有自由。人该吃饭吗?拼命吃饭会撑死,会肥胖,因此请先生千万不要吃饭,如此论述实在让人尴尬不已。用夸张的一边倒来混淆事实实在不符合理性思考者的基本素养,是常见的低级逻辑谬误,有点小学生撒泼吵闹的意味却不自知,我真心希望先生能好好巩固自己的逻辑基础,不要再让自己处于这种尴尬境地了。由于该文章实在有点幼稚,我也不再谈太多了
返转到
zmn-000文清慧:发扬啄木鸟精神-《数学啄木鸟专栏》开场白及目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0: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