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iz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izg

博文

投稿经历 精选

已有 26631 次阅读 2014-10-25 11:53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今天早上打开邮件,看到了JFM(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副主编J. M. Chomaz发回的Editorial decision:两否定一小修,从而拒绝了我的稿件。等待了两个半月收到拒信,心里难免有些失落。只能奋起再战,修改再投或改投。

   回想起自己的第一篇文章,是在研究生二年级上,关于采用激波动力学方法设计激波管实验段以产生汇聚激波的内容。完成修改之后,投到了POF (Physics of Fluids)Letter,由于国际上关于汇聚激波的产生方法比较有限,很顺利地,第一篇POF就被接受了。在此基础上,又写了一篇关于汇聚激波产生过程中的参数研究,再次投到POF上,只不过这次没中,审稿人提了一些问题,再加上后来检查时发现文章句子方面毛病的确很多,被拒也就觉得无可厚非。结合审稿人的意见对文章进行了大修,句子也是一遍又一遍地改,然后继续投稿POF,这次审稿人一致同意接受,至此第二篇POF完成。除了汇聚激波的相关内容外,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Richtmyer-Meshkov界面不稳定性,简单地说是激波-界面相互作用。博士一年级的时候采用高速摄影做了平面激波与球形界面相互作用的实验,发现了一些比较有趣的现象,后经过整理,这部分内容还是投到POF期刊上。由于这部分内容国外已经开展了几十年的研究,相关研究手段和成果也比较成熟,所以投稿时心里还是比较忐忑的。幸运的是,审稿人并没有完全拒绝,而是给出了修改意见,只是意见比较苛刻。尽管如此,还是看到了希望。基于审稿人意见,我们又补充了部分实验结果,结合数值研究,着重强调了和解释了实验发现的现象,最终,这篇文章还算比较顺利地发表在POF上。之后作为二作(Dr Si一作)在POF上发表了关于反射激波诱导的球形界面不稳定性研究,这篇文章全部是实验结果,一审意见比较大,修改之后,编辑部难得地又给了二次修改的机会,反复两次,这篇文章才被POF接受。

   博士毕业后,留在了课题组做博士后研究,之后的两年仅投了一篇文章到POF期刊上(关于反射激波与无膜气柱的作用),而且还被拒了。经过与导师的讨论之后,觉得这篇文章即使修改被POF接受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所以就把这篇文章的部分内容投到了JOV(Journal of Visualization)上,三个月之后收到了审稿意见:没有拒绝,但和拒绝也差不多了,审稿意见非常苛刻,还好编辑部给了修改机会。虽然在流体力学领域,JOV的影响力可能要比POF的影响力小不少,但也决不意味着在JOV上就容易发文章。结合POF和JOV两个期刊给的意见,怎么感觉对文章的要求就差不多呢?这也可能是文章最大的问题所在。经过对审稿人意见的反复斟酌与修改,这篇文章最终还是发表在了JOV上。

   硕博期间设计的汇聚激波管发表了两篇POF,这部分内容在国际上也算是优势,博士后期间把这部分内容整理成了仪器研制,发表在了RSI(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上,审稿周期仅仅半月,让我一度怀疑这篇文章看来又要悲剧了,没想到审稿人居然都没什么意见就接受了这篇稿件,而且一个月之后就已经发表,这也算是我经历的最快的审稿和发表周期。之后在汇聚激波管中Dr Si连续在Shock Waves和Laser and Particle Beams上发表了两篇关于汇聚激波诱导下的界面不稳定性实验研究。

   虽然作为一作在POF上发表了几篇文章,但仍没有在流体力学最牛的杂志JFM上发表论文,甚是遗憾。去年年底就开始酝酿写一篇JFM(关于不同形状界面的不稳定性),经过近半年时间的准备,写出了初稿。后经与导师讨论,觉得内容太多(40多页),决定将这篇文章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投JFM,另一部分再说。于是又将文章结构进行了大调整,整理出了20页的内容。与导师再一次的讨论觉得可以试试JFM Rapid,于是又将20页的内容缩短至Rapid要求的10页以内。写内容不容易,删内容感觉同样也不容易,总觉得这也需要那也需要。终于这篇文章投出去了,历时了七八个月,然后就是一边等待消息,一边整理余下的内容。一个月后,消息如期而至:两个肯定一个否定。按照Rapid的规定,除非三个审稿人全部同意,方可以Rapid的形式发表。所以,编辑部给了修改意见,并以regular article重新投稿。一个月后,文章通知被接受,第一次持否定意见的审稿人这次几乎没有了任何意见,同意发表。现在第一篇JFM终于见刊。在收到这篇文章意见之后,又把余下的内容整理,经与导师商量后,以article投到JFM上。被接受的JFM研究的是三种轻气体界面,余下的这篇文章研究的是六种重气体界面。文章的创新点一是不同形状界面的生成方法,二是研究激波在界面上的折射现象,发现了前人未曾发现的现象,三是研究界面形状对不稳定性发展的影响。有了第一篇文章作为铺垫,满以为第二篇应该问题不会太大,因为两篇采用相同的实验和计算方法。今天看了审稿意见,发现拒绝的两位专家都是在数值方法上找茬,因为这两个人都是做数值和理论的,而并不是以实验为专长,审稿意见后面也附言说作为一个做数值和理论的,对实验没什么意见。而这篇稿件的优势却是在实验上,计算方法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有很多应用,但这次却被评审专家挑了一堆的毛病。有时感觉投稿也要看运气,看人品,第一篇文章完全没有提计算方法的问题,而这篇稿件主要是因为计算方法而被拒,如果副主编找的审稿人是做实验的,或许这篇稿件会是另外一个命运。想想还有点小郁闷,哎,没办法,只能依据审稿人的意见看看能否修改,再投或者改投了。

   第一篇POF和第一篇JFM都比较顺利,第二篇POF和第二篇JFM都是以被拒收场,第二篇POF经过大修之后重投POF被接受,希望这篇也会是同样的命运。努力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53480-838462.html


下一篇:投稿2
收藏 IP: 202.38.91.*| 热度|

10 黄永义 LetPub编辑 刘淼 杨思洛 蒋敏强 韦玉程 彭真明 shenlu liangzx eastHL2008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8: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