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几何时,清华成为了我想都不敢想的理想殿堂。北京化工大学读硕期间,曾经到清华外语系报名参加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水平考试,生平第一次进清华,那时面对到处扑面而来、英姿飒爽的清华学子,一种北化人初进清华园前所未有的自卑感油然而生;再到后来一次,到清华图书馆查阅一篇早期的纸版文献,最后如获至宝的那种喜悦真得是无法掩饰,就想清华资源这么丰富,科研上想做啥做不出来呀。。。。。。怀揣着对清华的憧憬,在2004年考博时的历史关头,本着考不上不丢人的心态,心想既然出不了国、那就去清华读博吧,后来经过精心准备老朱终于踏进了魂牵梦萦的清华园,进入化学工程系开始了自己读博生涯。读博的四年间,特殊的环境让我的科研能力、素养和境界有了巨大地提升。也是感觉到了对清华的不舍,所以2010年我又重新回到了清华,进入化学系博士后流动站开始了自己心仪的科研新生活。毫无疑问,我对清华充满了敬意和感恩,这种情愫丝毫不亚于曾经培养了我的母校浙江大学。浙大教会了我如何为学和做人,清华教会了我如何为师和做科研。眼下清华百年校庆的历史时刻正在一天天临近,然而,在清华园生活了近5个年头的我,除了感到喜庆和欣慰外,些许对清华的思考也正在我的心里急速膨胀,心里的沉重感与日俱增,我想有必要把思绪整理一下了。
清华的巨大优势在于资源的丰富,除了北大外其他兄弟院校可能永远都无法企及,办学的硬件、软件差不多都如此。也正因如此,清华汇集了众多的大师和名师,吸引了全国每年高考时几乎最精英的学生前来就读,历史上是,现在也是。加之国家对清华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倾力支持,这种优势还会以相当的加速度持续下去,甚至越来越大。
清华的老师是幸福的,这里可以更加容易地发现一些孜孜以求自强不息的好学生;然而,清华的老师也是辛苦的,除了教学还要承担繁重的科研任务。值得庆幸的是,很多情形下,凭借清华的平台,清华老师在争取课题时显示出了一定的优势,这当然也符合清华在我国科技发展中所处的地位。2010年,清华科研经费达到37亿,显然,清华在国家科技发展中担负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国家和社会也对清华倾注了更多的信任。一般而言,清华老师不太愁没有科研经费。相比之下,不少兄弟院校,特别是那些非985、非211的省属地方高校,聚集了不少近年来毕业的有志博士和很多来自农村梦想通过奋斗改变教育出身的学生,然而限于条件那里的科研环境还非常差,科研条件急需改善。清华在快速升级换代同时是否可以为那些地方高校发展做些类似于科技扶贫的工作呢?我想,清华是有条件在教育资源共享、科研资源扶贫方面做些事的,除了对口支援的青海大学外,还有很多地方高校需要清华的帮助。不少地方高校的年轻博士还在为几万块钱科研经费到处奔波、不少学生喜欢科研但由于没有条件做实验早早地离开了科研之路。
在清华学习工作的几年间,见过了不少的清华本科生。很多学生聪明,自信,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然而,我也目睹了少数清华本科生,满脸洋溢着相对于其他兄弟院校来学生的那种骄傲和自豪感,但却没有表现出与清华在国家高等教育中地位相称的那种自强不息、社会责任感。不少综合表现优秀的学生荒废了专业学习,把GRE、TOEFL当做了清华期间的头等大事,跟风式地出国,期待着有朝一日去美利坚、英伦、德国、加拿大等异域国度挣更多美元英镑马克和加元、拿所谓绿卡之类的东东,从此过上期望的像模像样的生活。历史上,清华曾被作为留美预备学校,难道真得是这样的吗?可能类似的情况北大也比较普遍。从全国吸引了无数优秀学生、极尽所能培养之后,所谓的优秀毕业后竞相去建设美国,感觉我们的本科生教育好像还存在一定的盲点,如何才能引导更多优秀学生更多地投身自己国家的建设,值得思考。
这些学生当年高考发挥出色,也有的享尽了地域优势、加分政策之后有幸来到了清华,享受了最好的高教资源之后变得优秀,然而最终却为了更多私利踏上所谓求学之路,把大好青春留在了舒适奢华的异域国度。相比而言,不少地方学校的学生没有能够享受到清华的资源,看上去没有那些清华佼佼者那么优秀,但他们毕业后在祖国各行各业辛勤地开始了工作,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祖国。再想起前些年,有的单位招聘时指明不要清华北大学生,虽然是个案有些极端,但却给出了一个信号,不少清华北大学生眼高手低、缺乏脚踏实地精神。想到这里,那些打着XX幌子留洋而去、抛弃祖国、好高骛远的清华学生,究竟还有什么可以值得骄傲的呢?
与那些优秀的出国清华本科生相比,部分留在清华继续攻读硕士、博士的学生,他们的表现如何呢?毫无疑问,在不少名师的指点下,一些聪明、勤奋的学生迅速成长为学术新秀,可喜可贺。然而,也有个别在清华园里呆得过久,皮调过度,早早丧失了应有的斗志,背离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光有聪明不喜欢干活,学习乃至科研反而远远落后于从其他兄弟院校考进清华的那些原本基础差、境界土的硕士生、博士生;有的清华直博生无心科研,过着类似于混天了日的生活,直博第四年了还是天天沉迷于游戏,杀声阵阵,有激情但显然用错了地方。相比那些受限于种种因素没有机会来清华深造、在其他兄弟院校苦苦追求却难以报国的优秀青年,总感觉这样的清华学生在挥霍着国家给他创造的好资源,不能不说这样的人“身在福中不知福”,脑袋聪明但却眼高手低,而没有勤奋再伟大的天才最后弄不好都将会沦为平庸。
清华的美妙光环,其实是把双刃剑。顶着这样的光环,你会赢得更多的目光和尊重,如果你审时度势、足够努力的话;但同时也会面临更多的风险乃至鄙夷,如果你没有做好应该做的话。每个清华学子,我认为都应该问问自己这么一个问题:我从清华毕业,我应该做些什么与清华地位相称的工作?如何去做?我想作为清华学子,既要充分利用清华得天独厚的资源练就自己的优秀,又要胸怀祖国、有大局观,更要甘于吃苦、勇挑重担,脚踏实地、行胜于言,方能彰显我们清华本色。
毋庸置疑,美国是不少青年学生憧憬的国度,早年很多留学过去的华人在那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中美和平年代,相信这些华人科学家频繁往返于祖国和美利坚之间,直接或间接地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和正做着非常大的贡献。但我们需要虔诚的祈祷,祈祷美国不会变成昔日的美帝国主义。无法想象,哪天美国人找到他们的借口、开始扼杀中国的时候这些华人科学家最终何去何从,他们的很多科研成果可能会被美国军方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和高科技武器,但枪口却瞄准了他们的祖国。到那时,钱学森式的科学家势必会成为全国人民爱戴的新偶像,但那些继续服务美利坚的华人科学家他们的历史贡献可能得需要重新定位了。科学不分国界,但科学家不同。好在我们国家现在不像以前那么穷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学成归国,加入到了祖国建设的洪流中来,施一公教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希望,更多的清华学子,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欣慰和感动。
在百年校庆的喜庆日子里,这样的思考可能会一定程度上破坏喜庆的感觉,但清华真正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迈入一流大学方阵前列任重而道远,这需要我们每个清华学子为学校发展去增砖添瓦。
最后,让我们向那些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扎根祖国、特别是中西部祖国最需要地方的清华学子致敬,也祝愿我们清华明天更美好。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3: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