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ylorw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ylorwang

博文

非洲肯尼亚之行(上) 精选

已有 12104 次阅读 2017-8-25 04:34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非洲, 野生动物, 赤道, 肯尼亚, 树顶酒店

非洲之行已筹划了二年多,有朋友在非洲做生意,我们一直有合作,随着“一路一带”的东风,我们也想到非洲看一看。从广州到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距离大约1万公里,飞机花了差不多11个小时就到了。到达内罗毕的当地时间为早晨4点多钟。北京与内罗毕有5个小时的时差。入境,出关,我们一行大约20人都比较顺利,出来门口,导游已在门口等我们。导游何先生是一位来自北京的小伙子,原来在国企外派到非洲工作,后来辞职与朋友在非洲开公司,也做导游。

 在飞机上,从飞行信息中可以看到,飞机的海拨还有1650米,飞机就着陆了,这里应相当于昆明类似的高原。飞机上预报,地面温度15℃,看来,还真的可以来非洲避暑。

听导游介绍。内罗毕的人口大约400万人,但从其机场的规模来看,也只相当于国内3线或4线城市的小机场。在机场,给我们一行人安排了三辆越野的吉普车,每辆车都配有二只备胎,可以坐7名游客。在离开机场的公路边,草地上做了不少角马,狮子等的雕塑。我们看到车旁的有些非洲小朋友,对我们举手致敬,看来在学校受到相应的教育,这与我们自驾在我国的西部旅游类似,小朋友的这一举动,往往能给人一丝丝亲切的暖意。肯尼亚目前的主要外汇来源是旅游,旅游对他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在内罗毕市区,有一大片草地与灌木丛,并有铁丝网围着,据介绍,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建在市区的保护区。我们可以看到保护区内有斑马在游荡。我们第一天的行程就是从内罗毕的机场,坐车向北,到博克利亚湖。这段路花了约5个小时,有不少路段是沿着东非大裂谷,且部分公路也是我国的路桥公司承包的。其中有二个作业区,看到一排排中文有关生产与安全的宣传标语,大家倍感亲切。这五个小时的路段,几乎没有看到野生动物,路边的草地上,出现最多的动物是各种各样的羊,还有驴,牛等。从公路边周边建筑物的建设状态来看,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内的差距应有20年以上。

东非大裂谷的观景台

巨大的蚁穴

肯尼亚是老牌英帝国的殖民地,目前英语仍是其官方语言。这里的汽车都是沿公路的左侧行驶,与我国的香港类似。我们住的宾馆,听讲是这个周边地区唯一的可以接待外宾的宾馆,房间内有空调与电视,但其它陈设简单,在国内也就相当于2星级以下酒店的样子。酒店的中午及晚餐都是自助餐,有大约8种菜式可以选择,另外还提供蔬菜色拉,水果等,虽然不是非常丰盛,也基本能保证吃饱。

下午四点,我们去博格利亚湖,看湖中的火烈鸟。目前应是这里的旱季,许多湖滩已干涸,湖面向湖的中心收缩。在干涸的湖滩上,可以看到有一层象白霜一样的薄薄的盐壳,看来博格利亚湖是咸水湖。湖中成片的火烈鸟,但由于距离所限,用手机仍难拍到清楚火烈鸟。


旅游点附近也有一点食品的零售商贩,主要品种有鸡蛋,还有蜂蜜。好象卖蜂蜜的档口最多,个个档口都有蜂蜜。我不知道国内的“人造蜂蜜”制造方法,是不是已经技术输出了非洲。


在宾馆,我看到从中国人至少占客人的80%,我想也许我们住的宾馆,主要接待中国客人。但到了景区,在观看火烈鸟的人群中,我发现,大部分仍是我们中国客人,有上海来的,有东北过来的,还有我们广东来的。想到在欧洲,即使在铁达尼雪山顶的观光客,还是在美国的大峡谷等著名景点,甚至在去南极的游船上,都能看到大量我们中国人,我们正支撑着全球旅游市场。

在博格利亚湖,入住的宾馆就是一个大庄园,由于有5个小时时差的原因,早上很早就醒了,吃完早餐,还有一个小时才出发,利用这个时间,先在庄园里转一转。庄园的草坪上放养了一群驼鸟,另外,还有一种体形巨大,嘴巴也很大的鸟。它就在宾馆主楼后面,一颗大树的树冠上筑巢。这种鸟在国内从来没有见过,当然,要留下它的倩影。



8月20日的航程是从博格利亚湖到阿布戴尔,晚上入住著名的树顶酒店,据介绍,英国女王曾二次入住这树顶酒店。

博格利亚在肯尼亚的北部,车就从北向南行驶。从路边建筑物的外形看,肯尼亚北部的经济发展应比南方差些,在农村地区,许多农民的住房为简易铁皮房,而往南走,住房的质量也有所提高。

这里的人们,对野生动物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的车在经过一座桥时,由于桥比较窄,只能容纳一辆车通行。而就在桥面上,同向有一位农民推着车通过,我们就不得不缓慢地通过桥。这时,我们看到浑浊河水的河滩上,竟然扒着一条鳄鱼,而不远处,就有农民从河中取水。为了保证能取到干净的水,他们也没有直接从河里取水,而是在河滩上挖一个渗坑,从渗坑中取清水。这里的野生动物比较多,可能与当地人能与这些野生动物能和谐相处是相关的。想起即使象广州这样的城市,陆地上除了老鼠,不可能再有什么野生动物让人捕捉。水中的鱼,人们一样不可放过,我们看到一些河流,水塘边成群的钓鱼人,几天前,就在大学城边的河流中,竟然有人用电网捕鱼。虽然用电网捕鱼的人,被我大声斥责,以报警相威胁吓跑了,但他们又有可能跑到其它地方去做这种让野生鱼类“断子绝孙”的坏事。从建筑物,道路等等外观的硬件条件来看,似乎广州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肯尼亚高多了,但在人对自然的关系认识上,我们比他们差了十万八千里!


肯尼亚就在赤道上,从北向南,我们又通过赤道一次。在横跨赤道上,有一个观景点,理论上讲,在赤道线上,地球表面自转的线速度是最大的,这就成了证明演示赤道线根据。在半球形水杯中,只有在赤道点上,水不转动,而一旦离开赤道线,水就开始转动,且偏南,偏北,其转动方向相反。有许多要给大家表演证明赤道线的肯尼亚年轻人,当然,演示完毕都要支付几美元的小费。

树顶酒店座落在肯尼亚山脚下的阿布戴尔国家公园,这里也是一个小山包的顶部,周边是热带雨林,且有二层铁丝网与电网包围,据说这个国家公园中放养了200多种野生动物,我们就住在这野生动物园的中心。虽然这酒店的住宿条件不是特别好,这成群的野生动物才是吸引英国女王要求二次住在这个酒店的原因。当然,住在这个酒店,不能随便外出,要外出,也只有一条特定的有铁丝网与电网保护的通道,还要有一位扛着猎枪的保安做保镖,保护费每人10美元,限时约30分钟。



酒店的外面就是一个水塘,野生动物往往喜欢到这水塘边饮水,这样就可让住在酒店的客人比较容易看到这些野生动物。另外,大象喜欢吃盐,据说酒店在水塘边靠近酒店的区域,在地上洒了一些盐,这样,在酒店里看得最多的就是这些野生大象的表演:大象家庭的亲情,不同大象家庭之间的争地盘等。当然,我们在房间里,在酒店的观景平台上,看得最多的也就是这些大象的表演。其它的一些动物,如野水牛,铃羊,野鸟等也能观察到。

肯尼亚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女王至少到过二次(住在这树顶酒店就二次了),可见它在英国人心目中的地位。这里的官方语言是英语,饮食结构也是西式为主,西式的自助餐,每顿都有蔬菜色拉等。可能刚刚结束几年一度的大选,树干上,电线杆上,及墙壁上到处都张贴着选举人头像的竞选广告,我们同行的一位小朋友,问那是不是寻人广告,引起我们大家哄堂大笑。但相对而言,资源丰富的肯尼亚,也没有较大的社会动荡,但经济发展水平也不高,从这点来看,这所谓的西方民主,并不是社会发展的灵丹妙药。

21日早上在离开很有特色的树顶酒店前,我还是想自己在酒店外面有铁丝网保护的人行道走一走。出了门,跟酒店保安大声问好,他们也作相应回答,我们几个人就走了出去。昨天听导游讲,要走30-40分钟,我们快速走,只花了差不多二十分钟,这还包括了照像的时间。我们从铁丝网的外围,又拍了几张树顶酒店的照片,还有三只马鹿,一只野牛,显然觉得我有可能侵犯它的领地,竟然摆出一副要与我决斗的架势,就好象做好给我摆拍的姿势。

离开树顶酒店,路过东非大裂谷,再次跨过赤道。路上经过好几处已废弃的原来英国米轨铁路。估计这些铁路也是英国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产物。在上世纪60年代的“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的浪潮中,赶跑了英国殖民者。虽然英国统治者走了,而这铁路的日常运行管理,当时本地人又没有能跟上,随着时间的延续,它就慢慢报废了。我想,随着我国“一带一路”的推广,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些老式的米轨铁路,就会按中国的标准进行改造,并使用我国的机车,重新运行起来。这在非洲已有其它国家成功的先例。


今天目的地那瓦沙湖,它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西北药90公里处,座落在大裂谷内,南北长20公里,东西宽13公里。该湖最深处20米,且湖面海拨1900米,是裂谷内最高的湖,也是裂谷内唯一的淡水湖。我们一行三部越野车,到了湖边,刚好上了三艘小游艇,可以在游艇上看湖中的大河马,飞翔的,水面的及栖息在树上的鱼鹰。


有那么多的鱼鹰,说明水中的鱼不少,刚好看到从湖中打上来的鱼,竟然有亚洲鲤鱼,也有非洲鲫鱼,似乎亚洲鲤鱼更多一些。看来随着交通的便利,象我们来非洲一样,亚洲的一些物种也早已进入了非洲。

我们住在湖边的湖畔酒店“乡村俱乐部”SAWELA,据说我国多位国家领导人也在这里住过,这酒店园林绿化优美,又具有当地的热带高原特色。




游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32399-1072619.html

上一篇:安全规范都是受害者的血和泪写成的
下一篇:非洲肯尼亚之行(中)—马赛马拉的野趣
收藏 IP: 41.215.61.*| 热度|

32 武夷山 李学宽 蒋大和 汪育才 信忠保 刁承泰 杨正瓴 陈冬生 冯大诚 肖小敏 高建国 徐长庆 陈智文 白龙亮 张江敏 吕洪波 陈楷翰 强涛 侯成亚 李健 马德义 谭庸桢 张明武 姜传佳 张鹏举 戴德昌 wliming xlsd anran123 qzw ncepuztf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3: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