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ylorw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ylorwang

博文

科研成果数量的放大器 精选

已有 14040 次阅读 2017-7-25 07:0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第一作者, 通信作者, 科研成果, 晋升, 论文数

要想晋升技术职称,都要有相应的科研成果及成果的数量做支撑,不同科研院所,确定的晋升标准会有所不同,但都会有所谓的“硬性指标”,即发表在SCI杂志上论文数必须大于若干篇。这若干篇,还包含其它一些附加条件,如SCI一区或二区以上的文章几篇,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的文章必须大于几篇等等。也就是说,一篇文章,若只是一个排名较后的挂名作者,往往不能统计进这“硬性指标”中。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有人发明了并列第一作者,共同通信作者的新概念。这为一篇文章,可以同时被二个以上的人员用于晋升打开了缺口。既然一篇文章可以有二个共同通信作者,有二个并列第一作者,二个可以,三个也就顺理成章了。最近参加一个单位的人员晋升职称评审,这个单位要求晋升职称的人,必须有8篇以上的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的SCI论文。有人提交的论文数量够了,但差不多每一篇文章都有多个并列第一作者,及多个共同通信作者。最多的一篇竟然有四个并列第一作者,甚至也有4个共同通信作者,看一看他文章的清单,竟找不到一篇文章只有一个通信作者与一个第一作者的。

在我的印象中,原来正常一篇研究论文,研究生做的实验,研究生作为第一作者,研究生可以用它来做为学位毕业论文的支撑,研究生导师作为通信作者。若是一个研究团队,实际干活最多的,或执笔写文章的人是第一作者,拿到项目或出钱的老板是通信作者。象这样4个并列第一作者,又有4个共同通信作者,我糊涂了,究竟谁出的力最大?这研究的核心内容是谁提出来的?但有一条是真的,这一篇文章可以同时给8个有晋职要求的人使用。

顾名思义,第一作者就是排名第一的作者,现在冒出并列第一作者,有二个并列,就有人搞出3个,4个,我相信,在现在这浮躁风气下,一定有人看到超过5个的所谓并列第一作者。

虽然一个人能不能真的达到晋升要求,并不能完全只靠发表了达到什么级别的论文多少篇这样冷冰冰,硬梆梆的数字来恒量,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作为一个约定的“硬指标”,还必须达到这个硬性要求。

若一篇有4个并列第一作者的文章,与只有一个第一作者文章数量等效,显然是不公平的。我想,既然是并列第一作者,每个作者对文章的贡献也是等效的,有4个并列第一作者,只能算四分之一篇第一作者的论文。若有2个并列第一作者,则算二分之一篇第一作者论文,用这样的等效计数法应更公平。举一个极端的例子,若一个人,本来只有三篇第一作者的论文,他与另一人合作,另一人也有三篇第一作者的论文,这二个人,将自己的论文相互挂上对方为并列第一作者,这样,他们的第一作者论文数一下子就从3篇,变成6篇了。若找到3个有相同需求的人,一篇文章就有3个并列第一作者,第一作者论文数就从3篇一下子扩张到9篇了,这并列第一作者的手段,就成为第一作者论文数量的放大器。

其实一篇文章,谁是第一作者,谁应该是通信作者是很容易判断的,文章的主意是谁提的,是谁的项目经费,写文章谁出的力最多,这本来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就是因为统计上只认第一作者,只认通信作者,而衍生出所谓的并列第一作者,共同通信作者这样的新花样。我只能要求自己不玩这些花头,但也不可以用一个限制令来限制这种现象。比较公平,可行的做法,还是采用这种等效计数法,这样做,也有比较强的可操作性。

从硬指标的计数角度来看,可以采用这种等效计数法,但若碰到象我这样的论文评阅人,我总感觉到想晋升职称者有点点投机取巧行为,在印象分上就会失分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32399-1067954.html

上一篇:牛皮哄哄的“黑科技”
下一篇: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收藏 IP: 183.240.10.*| 热度|

53 孟佳 王从彦 肖小敏 武夷山 李满枝 姬扬 张忆文 黄旭 李学宽 彭真明 杨顺楷 皮江 张勇斌 梅卫平 吴斌 谭平连 黄永义 李毅伟 张晓良 赵凤光 李东风 徐耀 高建国 喻海良 王帅 李斌 徐绍辉 葛兆斌 张建成 杨正瓴 雷蕴奇 Editage意得辑 魏焱明 谭庸桢 吕洪波 邱趖 杨林 周浙昆 kexuegzz sci789789789 zjzhaokeqin xchen xlsd loyalSciencefan khzh liyou1983 gzyang shenlu F995 xiaobaobao888 uneyecat yunmu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2: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