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hysicsxuxiao 致远

博文

论文有无用处的背后 精选

已有 14624 次阅读 2017-3-30 15:30 |个人分类:乱七八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1)

   久不登网,偶然发现,科学网正激辩绝大多数论文有无用处。

   这类讨论科学网已经不止辩论过一次了,辩论双方都不会有什么大的逻辑漏洞。所以不管认为绝大多数论文无用的“世界精英”,还是牛登科博主以生物学道理说明,绝大多数论文奠定“量变到质变”的基础,因而有用,都没有什么错误,在各自的逻辑下,都陈述的是正确的道理。

   但是更为重要的考察视角,是来看这些说法背后,陈述者的目的。

   中国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所谓文章,更多的是在无功利的层面,以道德和个人修养来衡量的。文章所承载的,是传诸后世的文化、思想和精神。文章当然要述及实验、实践、思考、感受等等论域,但是这些论域最后必然凝练为可传诸后世的精神等抽象物,而那些论域不过是这抽象物的具体载体。文章以引用为标准重要吗?重要也不重要,所谓“微斯人,吾谁与归?”,今世的人不视为珍宝,不加关注与引用,并不影响这些文章-如果她确实是珍宝-有一天如睡美人般被唤醒。

   所以,文章,如果是按照千古事而写,并不会有人低估那些引用率不高的文献,也不会引出“大多数文章是垃圾”的感慨。

   所以,辩论双方看来是人造了一个辩论话题。

(2)

   但是,自SCI以降,文章的引用,发表的档次,这些与文章实质并不直接相关的间接表征物,在一个工业化的社会里,变成了关于科学研究的考核工具,并引领了大量的作者有意或者潜在有意的无用文章发表。这才是我们需要讨论的真正问题。

(3)

   由于哪些文章属于有意或者潜在的无用文章,除了作者本人,其他人难于区分,所以,在管理体系上,我们除了严惩明显的造假文章,并没有一个有效的判断和管理方式。而最为简洁的办法,则是放低对这些文章的急功近利的考核和奖励。

   “快发表,慢评价。”华罗庚所表述的最为靠谱。

(4)

   对中国的大学和研究所来说,更为糟糕的,是文章导向对理工农医中的应用性学科的破坏,长此以往,必将将这些应用学科完全摧毁。道理不言自明,我不再啰嗦。

   从李冰父子治水开始,中国有悠久的优秀工程传统,我想,只要正本清源,将理论家和文章家的位置降到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没有足够的工程、临床实践,不允许主担教职、评职和从事相关应用研究-那么,这些问题,不难克服。

(5)

   牛登科博主用了一个自然选择的例子,来说明无用文章的有用性。

   而我要说明的,是在有文化作用的体系下,种群向无用化方向演进的例子。

   我们知道,有的文化族群,以脖子长为美,因此用很多项圈将脖子逐渐垫高,形成美人。只要项圈一取,这脖子就容易折断。

   我们当然也是比较健忘的民族,可能已经忘记“三寸金莲”的摧残了。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多数论文毫无价值?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31678-1042608.html

上一篇:踏遍青山人未老
下一篇: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收藏 IP: 218.19.41.*| 热度|

58 彭渤 武夷山 鲍海飞 黄永义 牛登科 李学宽 张能立 喻海良 张云 杨正瓴 晏成和 尤明庆 张明武 吕洪波 李东风 周洲 姚伯元 曾泳春 姬扬 韦玉程 王从彦 邵鹏 蔡宁 张国庆 朱豫才 陈楷翰 陈小斌 徐耀 徐长庆 陆绮 汪晓军 梁洪泽 金拓 王伟 徐满才 陈波 李维纲 蒋刚彪 刘立 李金贵 吕喆 张海霞 蒋永华 蔡庆华 翟保平 xlsd biofans ericmapes watercold zjzhaokeqin houzhenyu gaoshannankai yzqts aliala wangqinling guhanxian bridgeneer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2: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