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顾半生,培养学生数十名。确实感觉到累了。现在的学生和以前的学生相比,更现实,更功利,更世俗。随着年龄的增长,世代“鸿沟”在加深,加宽。越来越感到与学生的交流只停留在学术层面,而情感方面越来越疏远。反思自己,不由得感慨:老了。
一个时代赋予一个时代导师的特色。我们这一代,尽管受到文革的冲击,但受到的仍是正统的教育。观念上沿袭老一辈做人做事的准则,原则性强于灵活性。新一代的导师是在改革开放后接受的教育,也是与传统冲突的新价值观形成的时代,因此看问题的角度立场不同。学生也有学生面临的处境。是认真做科研,当个科学家还是混个文凭找工作呢?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抉择,因而对待学业的态度截然不同。师生间的落差取决于此。
老师负责,全身心投入;学生的兴趣,主动性自觉性更重要。如果学生舍不得吃苦,老师再督促也没有用。外因最终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犹如一粒种子,老师犹如园丁。在合适的土壤墒情下,加上施肥除草,田间管理,种子才有可能萌发,开花结果。
不能期待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也不能把学生当做打工仔。师生关系更多是一种缘分。既然求之不得,不如顺其自然。
世道变了,而我们未变。也许是落伍了。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18: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