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发表论文的目的无非是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让世人知道,并获得同行的评价与认可。
至于用中文还是英文发表,本来不是问题的。
改革开放之前和初期(上世纪90年前),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与世界的科学交流大门并未打开。中国科学家只能在国内期刊发表论文。当然不可否认,那时国内外科研水平是有差距的,但也不是说中国的科学没有亮点。
中文核心期刊曾经风靡一时,随着SCI期刊的评价体系逐步形成,中文期刊日渐式微,凋落了。
90年代之后,随着出国人员剧增,SCI期刊引入国内,加之英文作为主流语种,于是SCI论文成为科研评价的指标。提职晋级项目奖励都与SCI挂钩,助推了唯SCI的形成。
SCI以英文形式发表,对于国内科研人员有一种天然的语言劣势,50年代前出生的人(留洋除外)大都如此。尽管他们发表中文论文没有问题,但英文撰写始终是短板(催生出很多语言润色机构)。
80年代开始,出国的人越来越多。不仅接触了国外科学前沿,而且在语言方面有了明显进步。部分回国人员开始在发表SCI论文上占得优势,也为日后在高校地位奠定基础。他们是SCI政策的受益者。70年以后出生,获得博士学位并有国外留学经历者,他们回国时得到的更多鲜花与掌声,同时很快成为人才。这批人现已成为国内高校,科研所PI,更是唯SCI的既得利益者。
反观国内期刊,自2000年后越来越走下坡。随着SCI评价体系形成和推广,一些学校甚至把国内期刊视为“垃圾”刊物,严重影响了老师们投稿国内期刊的热情。加之办刊自负盈亏,国内期刊陷入困境。为了维持期刊,收费增加,质量下滑,又进一步导致国内期刊沦落。另外,国内期刊数量少,一些发不了SCI的论文或为了提职的论文大量涌入国内期刊,关系稿,人情稿造成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一些刊物在解决自身“温饱”之后,又开始在赚钱上打主意。
一些国内期刊开始向SCI转行。原有的期刊变成SCI,成为国外期刊。转不了的则成为学会少数人圈子的自家刊。还有的成为完全以盈利为目的的水刊。
所以国内期刊的现状不完全是SCI刊物挤压的结果,也有自身的原因。
唯SCI讨论恐怕不会停歇,但是期刊评价确是现实问题。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3: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