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LISWX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FLISWX

博文

SCI论文不应成为评价科研的唯一标准 精选

已有 11401 次阅读 2020-2-24 08:0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在抗疫期间,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文《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引起广泛热议和关注,对多年广泛诟病的唯SCI评价体系再次喊停,说明国家这次动真格的了。

不可否认,从上世纪80年代南京大学率先使用SCI并推广以来,对我国科学与国际社会接轨,推动科研发展有正面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SCI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唯SCI成为评价科研的唯一标准。无论学校生存,学科建设,人才选拔,绩效评定,学位晋级,无论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一概用SCI评价。尽管对SCI争论不断,但唯SCI雷打不动。甚至医生晋级只凭SCI论文。导致搞应用研究的队伍日渐萎缩,造假盛行。为SCI而SCI,SCI似乎成了一切。

我并非否定SCI,是不认同唯SCI。难道除了SCI,就没有一套客观公正可行的科研评价体系了吗?

当务之急,是要出台切实可行的措施,破旧立新。这同样考验决策者的智慧。

就基础研究而言,创新是最重要的。没有坚实的基础研究,不可能取得应用创新。国家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离不开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跟风式研究,每年发多少SCI都不可能提升国力。SCI数量不代表国家科研实力。科学是促进社会发展,要把科研引向解决与国计民生相关的重大课题上来,让科研还探索自然的本原,让科学家把关注科学问题放在首位,求真务实,跳出SCI怪圈,把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29911-678882.html




论文与评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29911-1220062.html

上一篇:闲话年终考核
下一篇:“唯”SCI与政绩
收藏 IP: 119.129.52.*| 热度|

37 宋威 孔梅 姚传进 王安良 叶建军 郑永军 季丹 王恪铭 王从彦 李学宽 黄永义 杨正瓴 杨顺楷 刘庆彬 庞峰 李剑超 高友鹤 柏延文 雷蕴奇 王洪吉 秦克周 惠小强 彭真明 梁洪泽 韦玉程 王卫 申传胜 孙志鸿 田灿荣 曾杰 王德华 张明武 段法兵 郁志勇 王勇 崔锦华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5 个评论)

IP: 182.149.159.*   回复 | 赞 +1 [17]彭真明   2020-2-25 14:50
科研人员心里都有一杆秤,道理都明白得很。可为了生存与发展,很多事情又不得不去顺应,做一些违背内心的事情。
回复  补充一句:违背内心,但不能违背良知。
2020-2-25 14:52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15.60.64.*   回复 | 赞 +1 [16]孙长利   2020-2-25 11:22
SCI论文只能作为评价科研的参考,即可有可无,不是以此为标准
回复  重在论文自身的价值质量
2020-2-25 11:23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211.86.184.*   回复 | 赞 1 +1 [15]查宏光   2020-2-25 09:57
问题是一套更客观公正可行的科研评价体系出台了吗 旧当然要破 但是新在哪 追求所谓的特色 经常是走了更多的弯路
IP: 116.246.19.*   回复 | 赞 +1 [14]张荣佳   2020-2-25 09:09
高考有很多为人诟病之处,但是没有比这更加公正的了。同样,sci也有很多缺陷,但是没有比这更加公平的评价体系了。所以,接收他吧!
IP: 59.190.143.*   回复 | 赞 +1 [13]张明武   2020-2-25 08:26
“当务之急,是要出台切实可行的措施,破旧立新。这同样考验决策者的智慧。”
----千万别把上层想的太高端。(也是普通人)
SCI评价源于南大,而不是源自科技部或教育部。
决策者也需要下面的科研者来提出若干策,然后选择改动某某策。
IP: 61.134.47.*   回复 | 赞 1 +1 [12]杨凌鉴   2020-2-24 22:30
      
IP: 218.20.7.*   回复 | 赞 +1 [11]曾杰   2020-2-24 21:14
回复 陈德旺 : 必须区别:1-论文内容带来的科学与商业价值与2-论文本身成为了商业炒作的利益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219222.html
这个才是关键问题;因为,工程、农业、医疗、工业、管理,等等,都是建立在科学研究发表的资讯基础上的应用。
回复  尤其是现代医学 - 实验室研究与临床医疗偶合的转化医学,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加速度发展模式。
2020-2-24 21:15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16.199.58.*   回复 | 赞 +1 [10]黄玉源   2020-2-24 19:29
在1998年以前,我国并不采用SCI这样的不合理的、夸大式评价,我国也开展了几十年的对科技成果和科技人员的评价,很好啊。
回复  那时没有完全开放,科研水平与国际差距较大。大多是中文文章,不能很好与国际交流。
2020-2-24 20:011 楼(回复楼主) 赞 1 +1 | 回复
回复  科研的目的不是交流,是运用,用在科学和技术方面。交流仅仅是一个中间产物。许多科技成果甚至不需要交流。而且中文论文也同意是国际交流的。那时候,比如从1980年以后,各类国外的学术期刊已经进入我国,因此,不是没有国际的交流的。中文论文刊登后,一周各国皆可阅读到,根本不影响交流。这个我有很多的亲自的了解。其实虽然从1998年以后,各地陆续用了SCI的那个因素参与了一些评价,但是国内中文报道的研究成果仍然是受到高度重视的。只是SCI的不合理的评价的使用负面影响很大而已。因此,要改正
2020-2-24 21:142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IP: 113.140.86.*   回复 | 赞 1 +1 [9]惠小强   2020-2-24 16:58
以解决痛点问题为导向进行评价,全社会征集各学科、工业领域的痛点问题。科学网能否开个痛点问题征集专栏?
回复  高手也许在民间
2020-2-24 17:20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27.156.57.*   回复 | 赞 1 +1 [8]陈德旺   2020-2-24 16:46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不是发达国家。太多科研人员专心写SCI,领奖励,不搞核心技术,不解决实际难题,实在伤不起啊。
回复  是呀
2020-2-24 17:19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太对了。等哦们称为发达国家之后。在做那些,阳春白雪,的事情。
2020-2-24 20:502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IP: 112.53.96.*   回复 | 赞 1 +1 [7]张俊杰   2020-2-24 15:58
其实,科研评价本来就是多方面的,拿职称评审来说,除了要满足一定的SCI论文发表要求之外,还需要著作、专利、奖励等等。如果说唯一,可能是在一些重点大学,要求评职称发表影响因子多高的论文是过关的唯一标准,这种极端的行为的确伤害了不少科学家。SCI论文在某些领域确实好发表,但是高水平论文也的确很难,代表着研究的前沿性、创新性和重要性。所以,凡事不能一刀切,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改善,不走极端,逐渐建立更加合理的论文评价制度。
回复  破除唯一,不是不要SCI。
2020-2-24 16:071 楼(回复楼主) 赞 1 +1 | 回复
回复  统一您的说法。
2020-2-24 22:302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IP: 103.36.6.*   回复 | 赞 +1 [6]汪磊   2020-2-24 15:17
呼吁可以,但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提出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分析呢?
回复  破旧与立新要衔接
2020-2-24 16:06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17.150.160.*   回复 | 赞 2 +1 [5]张勇斌   2020-2-24 15:09
实际情况是,对两部门通告最为欢呼雀跃的往往是那些发不出“SCI”没有良好发表记录的人。这种情况应引起警惕。何尝不是劣币驱逐良币?真正的国内科研人员看到两通告心情是复杂的。
回复  不都是那些发不出SCI的人高兴。真正的科学家也不认同“唯”。
2020-2-24 16:05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17.188.16.*   回复 | 赞 2 +1 [4]庞峰   2020-2-24 14:43
留学生制度急需改革!你看都是些什么人来中国留学啊! 良莠不齐,却拿着高额奖学金, 高的生活补助和各种超国内研究生待遇!高校大幅增加留学生比例,很大原因是为了快速简单提高国际排名!
IP: 115.215.41.*   回复 | 赞 +1 [3]徐耀   2020-2-24 13:37
无害的数据被有害的人利用了。
回复  SCI本身没错
2020-2-24 16:021 楼(回复楼主) 赞 1 +1 | 回复
IP: 103.98.241.*   回复 | 赞 2 +1 [2]叶建军   2020-2-24 11:33
说得好,科研的评价决不能交给国外的一个指标,那样肯定害人。有时弄出一个有用的技术,可能新颖性不行,但能大幅提高中国的某个领域的技术水平,虽然发不了SCI,也是应该受到尊重的高评的。
回复  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成果特点不同,不能用同样标准衡量。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对科学或技术的贡献。
2020-2-24 16:01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24.115.222.*   回复 | 赞 12 +1 [1]黄力宇   2020-2-24 10:39
感觉首先应该整顿治理的材料和化学学科。 这两个学科中国发表的SCI论文,超过世界其他所有国家 的总和,实际材料应用和创新,其实我们跟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很大。 灌水文比比皆是,影响因子和论文数量都很高,从投稿到发表的周期很短。 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在这些方向的经费压缩导致大量留学人员回国,以SCI开路,压缩其他学科生存空间。 看到这两个学科论文好发且影响因子超高,国内不少高校纷纷开始材料化学类专业和学科, 吸收大量人才。 实际是空对空的泡沫兴隆。
回复  这两个学科SCI刊物多,但好文章并不一定多于其它学科。
2020-2-24 15:59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1/1 | 总计:17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2-21 10: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