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zhenji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zhenjiang

博文

西部开发——作为年轻人你了解的不应当只是一个口号 精选

已有 5081 次阅读 2016-12-25 22:29 |个人分类:于二的科研之路|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人才, 资源, 环境, 可持续, 西部开发

写在前面的话:近期有幸听取了杨小勇老师(简介见文末)关于剖析中国问题的讲座,对其所提到的西部大开发中的一些问题和决策深有感触,因为学科领域和自身关注点的不同,感觉自己一直很忽视这个问题,当然也从来没有做更加深入的思考。所以就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些个人的看法


对于西部大开发,大约是我在初中的时候国家开始将其作为国家战略,想想已经有十五六个年头,自己多年来理解中的西部大开发应该是国家动用行政资源为西部的发展添加动力,主要是通过构建西部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或者东部发达地区资金来激活当地地区的发展。也可能因为自己的家乡处于中部六省之一——河南,对于西部大开发的具体落实情况确实不太了解,在听到这个讲座相关的内容确实非常受启发,可能有一些人也和我一样对于这个话题比较模糊,所以就坚持写了出来,也许能够有助于大家了解西部,促进对西部的向往。

西部大开发的对象是西部的资源,开发的手段是生产力的能动要素,因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解决生产力的能动要素的供给问题。生产力的能动要素包括人的要素(人才)和物的要素(资金、技术、设备)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西部自身都很短缺。”的确,我们一想到西部诸省率先想到的就是这里的资源丰富,但是他们缺乏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来进行有效的开采。所以这里就一直存在一个误区,就是我们仅仅通过引进资金和技术就可以解决西部的发展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理想中的规划是西部大开发是建立在西部资源的开发是在确保已有的必要的元素不流失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外界资金注入的溢出效应,否则就真的是外界投资来了,当地人只能做一些零零碎碎的工作,还是不能够实现财富的自我创造,也就是说不能实现其自我造血的功能。同时,西部开发的过程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考虑,那就是人才流失的问题。人才作为科学技术的载体,同时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如果西部不能够留住自身培养的人才或者又不能吸引到更多优秀的人才参与的西部的开发中,那西部开发的最终成果和收益将会大大的打折扣。

杨老师另外一个观点我也非常赞同,他提出在西部开发过程中应当优先开发西部的人力资源,其次才是自然资源等的开发。然而西部整体的教育资源相对比较落后,缺少一些知名性大学和优质的教学能手或大师。在目前不可能在西部地区重建若干高水平大学或者进行一次类似1952年学科大调整的前提下,就需要要求名校的适当设置西部的专项计划去帮助当地培养较多的人才。同时通过西部计划,让更多有志于西部发展的年轻人去发挥自己的能力。这一点也是我们的国家一直在推行的政策。为什么要是先优先开发当地的人才资源呢?这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只有培养好了当地的人才,才能更好的发挥他们创造财富的能力和发挥当地人的光环效应,使得越来越多的西部家庭确切能够感受到通过受到相关的教育确实可以改变一代人的命运。另外一个角度是这样确实可以地区发展的均衡问题,外资或者东部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使得当地变成一个污染企业的避难所,同时发展受惠主体仍然不可能是当地最广泛的贫困百姓,而是大部分被东部地区投资者、外商或当地素质较高的人获取,出现收入分配两级分化,难以实现共同富裕。也就是说杨老师提及的西部大开发的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两个目标——在宏观层面上,就是要把西部地区整体的经济水平和经济实力搞上去,使之趋近于东部地区;在微观层面上,是要使西部地区的绝对贫困人口和相对贫困人口全部摆脱贫困,使其收入水平或消费水平趋近于全国平均水平或东部地区人均收入水平。而观念的改变才是扶贫的关键。

关于优先开发人才资源的问题,我觉得两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如何促进当地优秀学生的回流和被吸引人才的长效保留。针对前一个问题,也和周边来自西部地区一些同学探讨过这个问题,意见也很难统一。这些同学中部分人在入学的时候走的是专项的计划,就是已经和当地政府签好了相关协议,政府负责该生在校期间的相关费用,该生毕业后回到生源所在地服务;另外一些,似乎更倾向于毕业后留在各方面资源相对较好的沿海城市,可能的原因也在于考虑到下一代的教育问题、较多的工作机会、良好的医疗和交通条件等。针对后一个问题,我想结合我自身的一些经历来进行回答。八月份去了云南昆明参加了一个IWA关于膜技术和应用的地区会议,中间抽空参观了呈贡区的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的校区,我非常赞叹于这些新校区一流的硬件设施,大气、漂亮的校园,崭新的宿舍和教学楼等,同时也有老师提到了这边给年轻教师提供的福利和条件,确实非常让人心动,毕竟上海的高房价让再高的待遇只是杯水车薪,而相比于昆明市的消费水平,所开出的待遇在当地确实具有极高的购买能力,但似乎人才引进的情况并不乐观,回流的人群中籍贯是当地的或者周边的相对较多。或者有部分引进的人才,可能待了几年后,并不能非常好的融入而造成水土不服,很容易被一些地域条件好的高校再次挖走,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人才再次离开对于这些学校的某些学科真的是重创。关于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似乎并没有完美的可行性方案。个人一点不成形的想法是可不可能通过一些更加诱人政策去吸引人才的回流,完善人才回流后的成长体系,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设定一些更具针对性的人才引进条件,如从引进人才的具体情况出发,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和所担忧的问题。比如未来子女的教育问题,对于特殊引进的人次,可不可以使其子女仍然享受到和沿海名校教师等同的入学条件等等。此外,就是让沿海的教学名师或者科研大师参照于类似我们“111”引智专家的性质,参与到西部科研和教学事业中来。在我接触到的一些国外的引智专家中,他们也非常愿意和我们的国家的研究人员进行交流,不单单是因为具有较好的薪水,还因为可以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利于双方人才的交流、项目的申报等。

在开发自然资源的过程中,杨老师也提到了应当按照“水能资源开发———旅游资源开发———生物资源开发———矿产资源工发”这样的先后顺序进行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这种提法是正确的,但是需要一个前提,即在发挥资源优势时,不能以资源浪费和

环境破坏为代价,也就是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西部开发的过程中,我们不单单要反思200年前美国西部大开发的教训,也要反思我国东部地区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损坏环境的问题。比如抚仙湖,作为保存着我国50%以上的一类水质(可以直接饮用)的湖泊,我们首先应当保护的就是它的优秀的水质,然后就是开发其旅游价值。值得庆幸的是在抚仙湖周围的村镇基本上都实现了非常严格的污水排放标准,但是伴随着游客的日益增多,也将会逐步面临一些问题,如游客随意将固体废弃物扔到湖中,近岸水域因为游船而造成的污染等。我们应当时时刻刻的提醒自己,适度的开发,并尽可能保证原有的生态系统不被破坏,我们不能够让若尔盖湿地的悲剧再次重演。西部未来的发展,势必要经历工业化的阶段,那时不可避免的将会开采大量的矿产资源,造成一定的环境破坏,所以在开发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相应的环保标准,对于污染的土地、水同时进行治理。同时也要保留一些的非工业区,类似于崇明岛的那种开发方式,单单发挥其自然风光旅游的功能,保留最后一片生态。

此外,西部地区的发展应当充分利用当地的一些资源,如军工企业,科研院所等。在和平年代,军品的需求量相对并不是很大,但是军工企业往往具有较好的工业和技术背景,在可能的条件下,是否考虑将其部分转化到民用技术方面,不单单可以拉动当地经济增长还可以促进技术转化,促进当地人民的就业。针对科研院所和高校,可以和教育发达地区的高校结成帮扶伙伴,让当地的优秀学生可以部分时间参与到更好的教育环境中,当地的教师也可以到东部地区进行相关的进修或者隵,或者教师展开远程教育或者进行义务支教等,促进东西部地区教育资源的流动和共享。同时针对西部地区的发展,应当成立一个发展智库研究机构,通过聘请国内外各个领域(如文化保护、地质、环境生态、历史、交通等领域)知名的专家为西部开发把脉,避免走东部发展的老路。总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盘活当地人民的自我造血功能,进而拉动整个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西部大开发的过程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探索过程,在过去十几年的发展过程西部大开发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我们仍然要清楚的认识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于年轻人,也应当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西部开发背后的大国战略,而不是只记得是国家提出的一个口号。如果有可能的话,参与到服务西部的大军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西部,在我们的记忆中不单单只应有大漠孤烟,驼铃铛铛,美味葡萄,更应有国家蓝图,财富机遇,责任和担当。

参考文献

[1]杨小勇,龚晓莺,李宁. 论西部大开发的逻辑顺序[J]. 社会科学研究,2001,04:43-45.

[2]龚晓莺,杨小勇. 正确把握西部大开发的目的和对象[J]. 世界经济文汇,2001,05:73-76.

[3] 杨小勇老师简介,杨小勇,男,1963年1月生,汉族,湖南省怀化人,经济学博士和博士后,现任同济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理论经济学学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部主任。长期从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价值问题、国有资本流失问题、西部大开发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科技创新问题、货币需求问题、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等,在《经济学动态》、《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当代经济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经济问题》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持各级各类课题12项,其中省级课题8项,获省级优秀科研成果奖2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29675-1023257.html

上一篇:做好科研,你的朋友圈很重要
下一篇:又是一年高考填报志愿日,且听过来的硕博人怎么说
收藏 IP: 180.160.17.*| 热度|

2 武夷山 刘学武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30 12: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