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ihua102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uihua1027

博文

由日本震后秩序井然想到的

已有 3920 次阅读 2012-5-3 16:54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日本地震

 由日本震后秩序井然想到的:日本不哭 ­——基于结构功能论视角

王素云

摘要:“功能”一词的词典含义是“功效、作用”。概言之,功能是系统和事物对环境作用的反应能力和行为,它体现了一个系统或事物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在对功能的此种理解上,我们引入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默顿的结构功能理论作为本文讨论日本震后秩序井然的理论前提。在日本地震后,让中国民众印象深刻的,是日本国民强烈的防灾意识,以及他们在地震发生时高效有序的自救行为。灾难中的表现,往往能彰显民族的灵魂,正如美国记者NICHOLAS KRISTOF在《震后日本:同情过后是钦佩》中所说:“日本人的坚忍中,有一种高贵的勇气,这在未来几天将充分体现。同时,日本如织的社会结构,也将透过其坚强与韧性焕发光芒。”[[1]]本文正是基于结构功能论视角分析,尝试着回答是什么把日本社会整合在一起,并且是怎么维持的。事实证明:人们在社会中行动必须受到情境和规范的制约而逐渐形成的。

关键词日本地震  秩序井然  结构功能论  国民教育  建筑安全

一、引言

北京时间20113111446分,日本发生了9.0级特大地震,地震带来的巨大海啸让日本多地区受灾严重。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场灾难已逐渐淡出了人们关注的视线,但是,当时那一幕幕惊悚骇人的场面,如今想来依然让人有些心有余悸。

一般来讲,大规模的破坏性地震发生以后受灾地区的社会秩序就会陷入混乱,劫掠行为也会随之发生。面对如此巨大的危机,大和民族又是如何应对?那一天多时间里世界见证了灾难的惨烈,也震撼于日本人在大灾难面前表现出的秩序和冷静。回家排队,用公用电话排队,没有人乱扔垃圾。在这样大的灾难面前,日本人依然没有放弃他们的文明。这样的民族让人敬佩。没有哪个民族像日本人一样时刻准备着遭遇地震。日本社会同舟共济、从容应对灾难的表现,固然与这个自古以来就天灾频仍的樱花之国长期养成的民族性格不无关系,但日本仍能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主要原因是通过持之以恒的教育、建筑安全、预防应急体制及法律健全、相信政府的宣传作用以及成熟的社会志愿服务等。[2]

早期结构功能论思想可以归纳为:从系统的角度考察社会生活,把文化或社会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整体的各部分都发挥一定的功能并互相依存。在很大程度上,这种系统被认为存在着为确保生存所必须满足的需要和必要条件。功能主义思想家们倾向于从常态或病态去考察存在需要和必要条件的系统,这就意味着系统均衡和趋衡,当把社会生活看成是一种系统时,社会生活被看成是由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的。

结构功能主义十分注重研究社会运行和社会发展的平衡、协调的机制,是一种维护型的社会学。它强调的往往是“稳定的秩序”。社会在人之上,人的行为受社会影响,人只是被动的接受。人们在社会中的行动必定受到情境和规范的制约、形成并维持着。对于一个社会系统来说,维持其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边界关系的最低限度的平衡是至关重要的。若能维持它们之间的平衡,就可以达到社会运行的良性状态,否则就会出现社会失范状态。

 二、结构功能论视角分析 

(一)教育

社会结构功能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的系统,社会的各构成要素以有机的方式相互关联和作用,以实现社会整体的变迁和发展。根据默顿的结构功能理论,作为一“系统”或“文化活动”的教育,其对社会和人的功能呈现出三种样式:即正向功能、非功能和负向功能。所谓的教育的正向功能是指,教育这一系统和文化活动在作用于社会和人(环境)时,在其对人和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作为社会构成要素的国民教育,不仅仅作为规范而存在和发挥作用,而且是一定社会价值目标及文化的体现。同时教育与其它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是实现经济以及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日本处于地震多发地带,从基础建设到思想教育都做到了充足的准备。日本从幼儿园起,便接受灾害对策教育。日本小学生最到位的教育就是安全教育,把教育具体化而不是学科化,实际技能和训练非常多,使他们也逐渐养成在灾害发生时的“快速适应能力”的好习惯。当真正遇到地震时,他们就会表现出沉着的心态和科学的自救素质。

(二)法律

帕森斯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切必要生存功能的社会系统,是社会行动者之间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模式的组合。在社会系统中,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按照一定规范进行的,社会才能行以整合,根据一些规范确保体系中行动的连续性。日本建筑抗震性强不仅是由于日本是地震多发区,且不断健全的建筑法律、使抗震防灾法制化的原因。

在日本建造房屋多为高抗震的木结构及轻钢结构,日本的学校和幼儿园是最结实、可以用来避难的,而且幼儿园也有固定的疏散处。即使居家,安全预备也很充分。为及时有效应对地震灾害,日本不断完善相关法律。197812月开始实施《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19796月,总理大臣指定静冈县及其相邻地区167个市町村为“地震防灾对策强化地区”。19951月阪神大地震发生后,为了健全地震调查研究体制,同年7月开始实施《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

日本的建筑指标都非常高,建筑设计师要是擅自降低了抗震水准,还没等建筑物出事,人就已经被关进了监狱里。地震预报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提高建筑物质量,严防“豆腐渣工程”。日本建筑的抗震能力在全世界范围内属于较高水平。

(三)价值观

帕森斯假定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一种大体一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而社会秩序正好来自人们这种大体一致的价值观念。价值观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比如西方社会里的宗教就代表着此类价值观念,它告诉人们什么是可以做的和什么是不可以做的,而社会结构(角色、组织和制度)则实行这些社会价值和目标。

有人说,灾难面前的社会组织能力和社会默契程度,反映一个国家的内在实力。日本人的淡定,来自国家。而日本首先要体现的是政府的能力,他们必须让民众感觉到政府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灾难都能很好的处理。“政府让我撤,我就撤。流言蜚语让我撤,我不会撤的。” 这是绝大多数日本人的心态。日本人具有这样的共识:个人对他所从属的社会负有重大责任,事态越严峻,就越应该管好自己。在公共危机到来时,他们更多地选择信任政府。国民与政府的良好互动与沟通正是这种信任的来源。

这是一个有组织的国度,这是一个训练有素的国民,这是一个有精神凝聚力的民族,这是一个顽强有生命力的国家。日本震后秩序井然的确是很令人佩服的,这也与他们国家是地震频繁有着密切关系,与社会的保障体系密切联系的。日本人有保险、社会福利制度,这次地震海啸,政府也出来说买单。日本老百姓知道有人会来管他们,有安全感。这是日本人淡定的物的基础。把自己的权利全部交给他者,对外在的秩序、规范,甚至于政治的绝对依托,日本人称为“依托式民主”,也是一种依存结构的社会心理。

(四)社会志愿服务

结构功能论认为:社会就像生物有机体一样,是有结构的,每一结构都有其功能。它们中的每一个与其它现象互相关联、互相作用,都是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人的高度自治能力日本人这种不动声色的举动和表达,并且联系其国家的历史和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各种自然灾难与坎坷的民族历程相伴的经历,给日本人带来了先天的心理压力,加强了日本人性格的重要方面。所有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日本人具有这样的共识:个人对他所从属的社会负有重大责任,个人对集体负担的义务没有止境。灾害已经成为日本民族的历史和命运的一部分,日本人的灵魂中有着坦然接受与坚持到底的精神。

1.日本企业积极救灾

日本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比较强,无论是对员工的关照还是对社会的关怀,在预防灾难和面对灾难的时候更加显现出来。

2.民间力量发挥救灾作用

日本社区和市民组织已足可担当凝聚社会基层内核、组织基层市民的作用,政府可在更宏观层面配置调度资源,合理指挥救灾。

三.结束语

与大自然肆虐所造成的生命和经济失序形成的鲜明对比是,在如此重创袭击下,日本内部社会秩序却保持了极其稳定的状态,令外界印象深刻:市民上街避难主动让出主干路,楼道避难分坐两旁让出中间通道,安静地排队候车或商场紧急购物,教师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并关闭电源,公共电视台多种语言播放震情及自救方法,学校、公园等公共避难所迅速搭建简易厕所等设施,这些场景呈现出的,是一幅全景式的高效、专业应对地震和次生灾害的公共秩序场面。

可以说是“和”的精神造就和固化了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在“超越集体的价值决不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指导下,每个人时时事事都按等级秩序将自己归属于某集团。秉承“和为贵”的精神,相互合作。

[[1]]美国记者NICHOLAS KRISTOF在《震后日本:同情过后是钦佩》

[2] 王欢.走进日本看日本.[J].世界知识.2007.15.

李卓.日本民族性的几个特征.[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864-566544.html

上一篇:管窥阻碍人体器官捐献的原因探究——基于主要社会学理论视角
下一篇:民工荒思潮下呼唤EAP时代
收藏 IP: 218.22.69.*| 热度|

2 许培扬 吕洪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6: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