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破除“唯论文”要谨防理解误区 精选

已有 15497 次阅读 2020-8-10 07:35 |个人分类:研究生教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博主按:本文由本博主(马臻)撰写,已发《研究生教育论坛》2020年总第24期。]

2019年4月,清华大学发布“关于完善学术评价制度的若干意见”,提出“克服学术评价中的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倾向,建立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评价导向”。他们还发布了经修订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在学校层面不再设立博士生发表论文的统一要求,而是由各学科制定申请学位所需的学术创新成果要求。此举被一些网民理解为“清华大学博士生不需要论文就能毕业了”、“博士毕业的难度降低了”。还有些网民以此来“建议”其他高校也取消研究生发表论文。但其实,很多网络讨论存在着一些理解误区。首先,“校方不设立发表论文的统一要求”不代表各个学科不设立发表论文的要求,也不代表各个课题组不能有要求。其次,破除“唯论文”并不代表不要发表论文,更不意味着论文是“坏东西”。

论文在培养研究生中的作用

研究生在校培养过程可以用“输入-转化-输出”模型来形容。研究生上课、看文献、读书如同“输入原料”。做实验、分析数据、提炼学术观点如同在反应器中发生化学反应,而发表学术论文、提交学位论文如同“输出产品”。“输入原料”、“发生化学反应”是“输出产品”的前提,不可或缺,但在目前的培养机制下,我们不可能简单地把学位授予那些只是上了课、分析了数据的学生。学生能否毕业、获得学位,关键就在于能否“输出产品”。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在校期间的整体成果,而在学术刊物发表的论文,则是阶段性成果。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应该是“同向同行”的关系,而不应该是“两张皮”、互相排斥的关系。在理想情况下,研究生做着科研,过一段时间发表一篇学术论文,等积累了若干篇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的“主干”部分就有了。研究生只要在这几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写出绪论章节以及结论与展望章节,学位论文的架子就搭出来了。研究生心中有“发表论文”的概念,就能把几年读研时期“分割”为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集中精力忙一个研究。这样,读研的“线索”就会更清晰。

研究生心中有“发表论文”的概念,有助于他们做科研有章法。有些研究生刚进课题组时做科研“不上道”,他们或是一个劲地模仿文献,做没有创新性的实验,或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做了很多样品的性能测试,却没有推进后续物性表征实验。而有“发表文章”的概念后,研究生就知道:不能仅仅机械地测试样品的性能,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物性表征并进行机理分析,这样才能把事情说清楚,开展的研究才有学术价值。

而且,在高质量学术刊物发表过几篇论文的学生,其学位论文往往看起来更加正规。这是因为,为了发表学术论文,学生就需要根据自己的想法、导师的意见和审稿人的意见增补实验并反复修改、打磨论文。这样,论文修改的工作量就能够体现在学位论文中。相反,如果没有经过反复打磨的文稿放在学位论文中,那么学位论文看起来就显得粗糙,不容易通过盲审。

有发表论文的要求,还有助于端正学风、保证研究生的工作量。不少导师向笔者反映,有很多学生为了“镀金”而考研,将来不准备从事和本专业相关的工作,这些学生进校时对科研也缺乏概念。如果对他们要求低,那么他们就会实习、考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而如果对他们提出高的要求,那么学习风气就会改善。笔者周围有的导师要求硕士生必须在影响因子5分以上的SCI刊物发表一篇论文才能毕业,也有的导师要求博士生必须在他指定的“一区”SCI刊物发表两篇论文才能毕业,这些要求超出了所在院系的基本要求。他们课题组的研究生有目标、有压力,努力做科研,最终都达到了设定的目标(无论是否延期毕业),课题组也能获得持续的科研资助。我们系还有一位博士生没有在学制内达到发表论文的要求,就申请延期毕业,之后在Science杂志发表论文,他的导师也评上了“杰青”。相反,也有些导师对学生“心慈手软”,或是任由研究生参加各种活动和实习,或是把学生的论文投给一些低档次的学术刊物,使学生轻松过关,结果影响了课题组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破除的是“唯论文”

清华大学修订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其实是个“综合体”,涉及“坚持立德树人,坚定培养目标”、“完善学术评价,激励原创研究”、“突破学科界限,推动交叉创新”、“引导学术就业,促进全面发展”、“强化过程考核,严格分流退出”、“规范体例术语,适应综合改革”等核心思想,站位高。对此,我们应全面把握、深刻理解,而不能脱离了语境和核心思想去误读只字片语。

破除“唯论文”的意思是,不能仅仅根据科研工作者发表论文的数量以及发表论文杂志的影响因子来进行学术评价,还要说清楚科研工作者从事的科研工作有什么创新性和价值。科研工作者可以不必发表很多论文,但要确保论文的质量。而且,每个学科方向发表论文的难易程度不同,因此不能“一刀切”地要求各个学科的研究生必须得发表若干篇学术论文才能获得学位。

在研究生教育中破除“唯论文”的引申义是,导师要对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和学位论文严格把关,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而研究生也要以努力科研和提高学位论文质量为根本遵循,不能以“破除‘唯论文’”为幌子降低对自己的学术要求,也不能因为自己已经发表几篇科研论文而“轻敌”。

打个比方:本科生参加有机化学实验课,不但要预习、听讲、将化学原料装入反应装置,还要通过系列操作得到产物。带实验的老师不能只看学生得到多少产物而不看学生做实验的步骤及态度,而学生也不能因为自己已经得到了很多产物而不好好写实验报告。在这里,“产物”类比于学术论文,“实验报告”类比于学位论文。

有些研究生虽然在学术刊物发表了论文,但学位论文的系统性不强——开展的科研“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无法有效地形成框架、体系;或者,学位论文的工作量不够,仅仅在发表论文对应的那一章有工作量,其他章节都是“凑”出来的。当然,也有些学术论文发表在一些“敛财”的开放获取杂志,本身学术水平就有问题。比如,一位研究生将一种催化剂和某种技术结合起来,用于脱除空气污染物,但他只是研究了操作条件对脱除性能的影响,做了很多条件实验,却没有提供最基本的催化剂表征数据,也没有深入研究反应机理。虽然该生发表过学术论文,但学位论文质量堪忧。

还有的研究生基本功不扎实或者没有投入很多时间写学位论文,以至于学位论文的绪论部分、结论与展望部分、参考文献部分和格式存在着较多错误。例如,有的学生做了很多科研工作,学位论文的绪论部分也写得很长,但有些内容是抄袭的,也缺乏自己的归纳总结和观点提出。很多学生在绪论部分费了很多笔墨介绍别人的科研工作,然后介绍自己的科研工作,但当中没有过渡——既然别人已经做了很多工作,那么为什么自己的研究值得进行?还有些学位论文的结论与展望部分写得太短,作者既没有简略地、实在地罗列自己研究的几点不足(比如“机理研究尚不深入”),也没有说清楚:沿着这个研究方向,后续可以开展什么研究?这些研究可能有什么应用价值和理论价值?总之,写得不好的结论与展望部分仅仅罗列结论而没有展望,这就让评审人感到这位研究生看了那么多文献、做了那么多实验,最终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得到这些数据”的层次。

我们应该允许研究生有探索性实验(具有难度的实验)和初步实验结果章节,但学位论文总得体系、框架和高质量的章节吧?学位论文既要有“强度”(高质量的章节),又要有“厚度”(工作量)。不能只是学生做了课题、付出了劳动,拼凑出一本学位论文,就给他毕业证和学位证。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笔者认为破除“唯论文”的题中之义应该是强调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而不是为“放水”提供可乘之机。



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1245715.html

上一篇:如何借助PPT作好你的报告
下一篇:大学写作课成刚需,如何跨越理想和现实的鸿沟
收藏 IP: 101.87.211.*| 热度|

38 郑永军 刘立 郭战胜 訚耀保 梁发云 刘锋 姚向峰 黄永义 卜令泽 许培扬 吴嗣泽 曾荣昌 信忠保 张红光 冯广达 任文龙 曾杰 赵凤光 陈万浩 文克玲 张鹰 梁洪泽 李可 付小军 王贤晨 余洪波 曾红 唐小卿 郁志勇 曾德智 杨建辉 吴晓敏 王生亮 叶建军 王琛 周忠浩 徐芳 TopEditor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7: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