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维护研究生招生面试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精选

已有 10733 次阅读 2020-1-6 18:19 |个人分类:研究生教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1.jpg

[博主按:今年考研学生达341万人。教育部在2019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考试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19〕2号)》,通知写道:“研究生考试招生是国家选拔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关系广大考生切身利益,关系教育公平,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各地各招生单位要充分认识做好研究生考试招生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敏感性,始终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研究生考试招生工作的根本标准,牢固树立‘考试招生也是育人’的理念,坚持‘择优录取、宁缺毋滥’原则,进一步提高考试招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确保研究生考试招生工作科学规范、公平公正。” 本人撰写的这篇文章,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内部刊物《研究生教育论坛》总第21期刊登。]

研究生招生面试包括“夏令营”面试、“九推”面试和考研复试等。它的初衷是好的——使院系能招到学习基础好、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排除高分低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但这种选拔机制并不是理想化的。

首先,通过一场15-20分钟的面试,老师无法全面了解、考察考生。在短短的时间内,既要考英语口语,又要考专业知识,老师不可能问很多问题。他们问的,多半是考生能猜到的问题,比如“以前做过什么科研”“进来后准备做什么研究”“毕业后想干什么”。仅仅通过倾听考生的回答,还不足以判断考生是否具有科研创新能力、做实验是否细心,也不清楚学生在遇到科研困境时是否有抗压能力,而这三点对于研究生做出科研很重要。

其次,面试不是标准化考试——面试的题目具有随意性,即对于不同的考生,题目不尽相同。而且,面试不像做选择题,有标准答案——不同老师对一位考生回答的认同程度有可能不同。换而言之,面试评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再次,考研面试的形式多为考生依次进场,几位老师同时面试一位学生,于是可能出现一位老师的提问具有导向性从而影响别的老师打分的情况。而且,由于院系的导师多、招生指标少、报考竞争激烈,有可能几位老师形成利益同盟,“抱团”照顾报考这几位老师的考生。也有的导师为了让报考自己的学生被录取,而故意给这位考生打高分,给别的考生打低分。这种徇私舞弊的情况不是不可能出现。据报道,2018年3月,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几位领导违规更改多名考生复试分数,影响考生的录取结果,最终被举报。

尽管考研面试可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笔者坚持认为:考研面试具有必要性,我们决不能因噎废食。只是,考研面试的科学性、严肃性有待加强。

在笔者所在的复旦大学环境系,报考硕士生的考生无须在报考时选定导师,导师也不能向考生承诺确定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在学生入学后确定的。我们很清楚,考生的诉求是想拿到offer,而不是一定得跟某一位导师。换而言之,当学生正式入学后被告知某一位导师已经招满了,他们还是会找别的导师。更何况,很多参加“夏令营”的学生还会去别的高校、研究所看看。因此,我们给考生打分应该说还是出于公心的——不管学生拿到offer后是否过来,也不管他们宣称对哪些导师的研究方向感兴趣,我们根据学生在考场上的表现打分。

为了维护面试的科学性、严肃性,得注意以下事项。

首先,考官应有“为国选才”“公平公正”的思想,对招生规范要有敬畏感,而不要接受他人的请托。如果一位考官恰巧认识某一位考生且觉得这会影响自己的判断,那么这位考官应该及时提出回避。

其次,只有面试现场老师的数量足够多,才能使得一位考生得到的面试平均分更能反映大多数考官的共识,而不至于被一个低分或者高分影响太大。因此,院系应发动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共同把关。

再次,考官给出的面试分应有一个合理的范围。除非考生实在太差,否则不轻易打极低分。除非考生实在很优秀,否则不轻易给满分。如果没有把握打分的“度”,有可能导致一个考官给出的分数就能左右一位考生的命运。

还有,考官应有职业化的工作态度。即便对一位考生的表现不满意,也不能三言两语就把该考生打发走,而要坚持走完面试流程。考官也不能流露出对考生的不满情绪,更不能用导向性的语言来引导别的老师打分。在面试现场,各位考官应独立判断、独立打分,而不能商议。当然,考官在面试现场也不能看手机、使用手提电脑干别的事情,以免给考生留下“漫不经心”的不良印象。

最后,组织面试的院系应对面试进行全程录音、录像,这样既能使考官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也能在今后发生争议时还原当时的情景。

总之,考研面试既要满足院系挑选优质考生的需求,也要满足考生追求公平公正的诉求。考研面试涉及考生的切身利益和大学、院系的形象,我们一定要维护其科学性和严肃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1213131.html

上一篇:一位普通博导培养博士生的所做所思
下一篇:对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思考
收藏 IP: 202.120.235.*| 热度|

19 贾玉玺 王从彦 杨正瓴 郁志勇 王启云 张红光 李万峰 柏延文 罗鸿幸 付小军 黄永义 叶建军 李毅伟 马浩 孙志鸿 史晓雷 彭真明 王崇臣 崔锦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2: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