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生活实苦,但请足够相信【南方周末APP首发】

已有 13914 次阅读 2019-6-6 08:51 |个人分类:我的故事|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ma-1.jpg

[博主按:明天上午,1000万学生将步入高考考场。我(马臻)有感而发,写了篇文章,昨(6月5日)晚由《南方周末》APP首页和《南方周末》官网首页发布。这篇文章说了什么?自己的奋斗史?人生哲理?其实还说了时代变迁以及当代青年的责任和使命。此文献给所有关心教育的学生、家长、老师和媒体。]

在这个飘着雨的周末,读到发在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的文章《养儿育女|家有高考生,陪读也是一种修行》,感受到了高考“大战”前夕千万家的牵挂,看到了文中孩子的迷惘、压力山大,也想起自己当年的故事和之后的岁月。

1988年-1994年,我在上海浦东一所普通中学读初中和高中。那时候,社会远没有现在这样现代化,生活圈子也小。现在,我们周末经常开车出去逛商厦、参观博物馆,但那时,乘公共汽车从我居住的“下只角”新村到通往浦西的陆家嘴轮渡站要一个多小时呢。当时住的房子对面有几幢造船厂的宿舍,透过我家窗户,我可以看到大学毕业生模样的人在对面屋子里打着赤膊度过难熬的夏日。夏天晚上,新村路上都是打牌、乘凉、斗蟋蟀的人。

那时候家庭条件不好。我们的房子两室户,最热闹的时候住了7个人,我高考那会儿也有5个人挤在一起。我父母把那间朝北的小房间让出来给我复习功课,他们晚上则坐在昏暗的厨房看报纸、织绒线,度过难熬的时光。我不能像别的学生那样每天复习到深夜,而只能在9点半结束,到另外一个房间睡觉。

更不利的是,我在一所普通中学就读。现在,上海应届高中毕业生大多数都能考取大学。但在当时,上海普通中学的学生很难考取本科,更不敢奢望考取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了。我们当时的班级生源一般,教学进度慢,教的题目缺乏难度,还有调皮捣蛋的学生。

我当时也像上述文章里的孩子一样,看不到自己的未来。不清楚我这一辈子是否会在这个新村度过,不清楚高中毕业能考取什么大学,不清楚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不清楚自己未来的对象会在哪里,也不清楚将来是否会有自己的住房。我有一种自卑感,不愿意和同学交往,生怕他们到我家来看到这种窘境。

在困苦中,我只有努力前行。我从不参加补课,也不请家教。我排出时间表,课余自己学习参考书、练习册,周末、假期从不间断学习,过年时吃完年夜饭连电视节目也不看,又马上投入学习了。1994年,我以超过复旦大学录取分数线近30分的高考成绩,被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同时录取。

如果在这里我仅仅炫耀自己的“成功史”的话,那么这样的文章就落入俗套了。我更想说,等有了漫长的经历再回过头去看一些事情,就会有新的认识、更深的认识。至少,我读高中时不清楚的几个问题,后来我都找到了答案。

现在很多高中生的家长和老师习惯于“哄”孩子:进大学后很轻松的,整天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有时候也会犹豫:到底要不要告诉高中生关于大学学习和生活的真相?真相是什么?大学毕业以后的真相又是什么?实话实说以后会有什么后果?

真相是:一个人的一生当中,不仅高考复习辛苦,进了大学、大学毕业以后也一样会遇到艰难困苦,“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进了大学,你就会感到学习、生活的方式和读高中时有很大区别,周围厉害的同学很多、竞争激烈。本科四年时间一晃而过,学生还会纠结于恋爱、就业的事情。

即便找到了工作,工作、生活的压力还继续存在——在企业就要努力创造效益,有时候你明明知道领导给你布置的任务不可行,你还得硬着头皮去做;在高校除了教书,还需要申请项目、做研究、评职称,有时候老师还会遇到不听话的研究生……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成家生娃之后,就需要花很多时间照看小孩,工作和生活的矛盾难协调。

我记得自己在国外读博士时,有一段日子每天下午四点到实验室写论文,一直写到第二天早上七点才回家睡觉。实验室里有个韩国博士后经常“连轴转”做实验,咖啡是一壶一壶喝下去的。

博士毕业后,为了生存和发展,我到美国另外一个州做博士后,和我妻子两地分居了三年半。后来即使我在复旦大学找到教职,妻子在家待产。小孩出生后,我一个人养三个人。买了房子以后,为了还贷,我甚至把祖传的金戒指、项链拿到金店里去卖掉。小孩稍稍长大后,我们还需要接送小孩上下学、辅导小孩做功课。也许,我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因为这是很多家庭必然会经历的。

M2-3.jpg

从中学到现在一路走来,我想说的是,人生实苦,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只有认识到生活的艰辛,才会冷静面对生活的挑战,踏实地走在人生的路上。

在工作中,我接触到一些本科生,他们经常玩网络游戏、翘课、不交作业,甚至不参加考试,处于休学或者退学的边缘。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读高中时家长或是整天盯着,或是说“只要考进大学就自由了”。于是他们失去了内在的动力,也失去了对真相的了解。

我们应该坦然地告诉学生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真实规律,那就是:生活实苦,但请足够相信。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了,就能有进步、有收获,相信老天不会辜负有心人,也相信我们的社会会越来越好。

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现在我们生活条件比20多年前强多了,教育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但年轻人的迷惘还继续存在。为此,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媒体都需要加强引导,让学生们看到:虽然前路漫漫,但只要持续努力,每个人都会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对于高中生,我们不要仅仅告诉他们考上了大学怎么样、没考上怎么样,更要告诉他们“生命是一段旅程”,只要自己努力了、经历了,就无悔;更要让他们看到这个社会发展的大势,看到我们国家的明天,看到他们在这个社会进程中的位置。让他们感到,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有很多情况需要去面对,有很多责任需要去担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1183359.html

上一篇:研究生回复审稿意见的门道【已发表】
下一篇:导师应践行教育家精神【已发表】
收藏 IP: 202.120.235.*| 热度|

45 郑永军 信忠保 刘立 徐耀 王卫 王明明 杨金波 熊建华 周忠浩 王安良 李明阳 李东风 谢勇 刘杨 刘钢 章忠志 韩有承 黄仁勇 晏成和 文克玲 胡涛 郭峰 梁洪泽 黄永义 吴斌 俞翔 王从彦 马浩 褚海亮 汪晓军 王恪铭 梁庆华 肖勇 孙颉 彭真明 王德华 刘玉仙 鹿露露 李得建 栗茂腾 张晓斌 李毅伟 马秀兰 田小娟 苗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6: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