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导师能做什么【已发表】 精选

已有 23620 次阅读 2019-5-24 08:32 |个人分类:研究生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ma-1.jpg

[博主按:本文由我(马臻)原创,已刊发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内部刊物《研究生教育论坛》2019年总第18期。照片为复旦大学江湾校区图书馆,由本人拍摄。]

近年来,不少高校加大了学科建设的力度——建新大楼、招募高质量教师、购买新的仪器设备、梳理各个院系的科研方向、优化用人制度和激励政策。在校报上,我们经常看到研究生在高端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的新闻。然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着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即便在同一个院系,研究生教育质量也因课题组而异、因学生而异。因此,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大有可为。

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

从导师的原因来说,一部分导师刚从博士后成为课题组组长,缺乏带研究生的经验,还有一部分导师忙于申请科研项目、开会、行政工作,没有精力带研究生。也有一部分导师自身学术水平还不高。

从研究生的原因来说,有很多研究生基础不扎实(不会做科研)、缺乏职业训练(缺乏责任心、办事能力)、缺乏科研兴趣(只求达到最低要求)、忙(社团活动、考证、实习、找工作)、受周围同学影响大、易纠结。

从环境的因素来说,科研条件、培养机制不理想,研究生还面临着就业压力现在强调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本科教育,但是没有把研究生教育提到和本科教育同等的地位。

培养研究生是一个由若干环节构成的过程。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必然要狠抓各个培养环节。就导师的工作而言,我特别强调几点。

一是要经常指导研究生。刚开始进课题组的硕士生对科研缺乏认知,他们往往缺乏创新性,脑子里没有科研点子。有的博士生做实验很有章法,但也有的博士生在以前读硕士阶段并没有很好的科研训练。因此,导师在研究生进课题组的初期应该多指导(不能仅仅满足于每星期开一次组会),尤其当学生不会做科研或者科研不顺时。如果导师不及时点拨,那么学生就很容易走弯路。虽然走出“迷宫”的过程也能锻炼学生的能力,但这会影响科研效率,也使学生有挫败感。

当然,导师对学生指导的精细程度应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人而异:有的研究生进校时有很好的科研基础,能独立完成实验,那么导师可以少管一些;而有的学生做科研比较吃力,或者不够自觉,那么导师应该多管一些。因时而异:研究生刚进校时科研能力不强,导师需要多指导;后来学生在科研上成熟了,导师可以少指导。但无论如何,有一条“高压线”不能碰,那就是学术不端。哪怕对已经熟门熟路的学生指导得少,导师也要强调学术规范

二是要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经过小学、大学、本科阶段的长途跋涉,很多研究生已经疲倦了。还有的学生只是随大流考研的,只是觉得需要一个硕士学位,或者只是暂时逃避就业,他们对科研并不十分感兴趣。一旦缺乏兴趣,做科研就会效率低下。一位从事凝聚态物理研究的导师告诉我,要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为此,她从课题的历史到现状、行情,把她给研究生布置的课题讲清楚,使研究生觉得这个课题是重要的、研究这个课题是有趣的。

三是要强化发表论文。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考虑到有些研究生心理压力大,也考虑到硬性规定发表论文易催生学术不端,应该取消研究生毕业需要发表论文的规定,研究生应该多把精力花在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而不是写期刊论文。我却认为: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和写出优质的毕业论文并不矛盾。如果一个研究生没有经过严谨的学术训练,没有在正规的期刊发表经过同行评议的论文,那么学位论文的质量很难保证——有可能他们就只是堆砌实验数据、描述实验结果,而不研究透彻,对于写作也不精雕细琢。

我就让课题组研究生以发表论文为导向,以一篇论文为基本工作单元,一个阶段(比如半年、一年)就主攻一篇论文,这篇论文发表后,它就当然地转化成为学位论文的一个章节。当然,要构成完整的学位论文,研究生还需要花大力气撰写绪论章节。我就让研究生尽早完成科研论文,并及时撰写绪论章节,而不能等到学位论文送审前一个月才开始写学位论文。

很多研究生的写作能力并不强。遇到这种情况,我就对学生说,无论自己的写作能力有多差,都要把论文初稿写出来。哪怕是我看了初稿之后亲自操刀,彻底重写论文,学生也得自己写初稿。这样,当他们参加中期考核时,就能堂堂正正地说论文初稿是他们自己写的。他们在写论文过程中,需要处理数据、研读文献、思考问题、补做实验,能力自然能得到锻炼。

四是要使研究生在为人处世方面“开悟”。研究生经常会有各种困惑,比如做实验不顺利、对专业不感兴趣、看不到清晰的职业发展轨道、和他人发生冲突、想不明白人生的意义。这会影响他们的科研和身心健康。如果研究生没有那么多的困惑、纠结,科研效率能大大提高。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导师不但要指导研究生做科研,而且应该成为他们为人处世、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引路人”。比如,我让学生补做实验、修改论文,有的学生嘟嘟囔囔:“别人不做这样的实验,论文不也发表了吗?我的论文质量已经对得起这个期刊的影响因子了。”对此,我总是不厌其烦地跟学生讲道理。在实验室,我不但讲实验设计、做实验的章法,还讲人生哲理(舍和得的关系、理想和现实不一致时怎么办)、找教职的故事、自己入职后的“青葱岁月”、做选择的“行为经济学”(选择投什么样的期刊、让研究生做简单还是难的课题)。我还结合课题组遇到的具体的事情(比如学生只是采取权宜之策、做事情没有落实),讲解职业规范和为人处世的道理。我还给课题组学生讲以前学生的故事,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这样,学生更加有悟性,也明白自己眼下要做什么、将来要往哪里走,这比浑浑噩噩强多了。

从以上四点可见,导师应该对学生在科研和为人处世等方面都要求严格。不能因为有些不明真相的人谴责“导师把学生当小工”而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剥削学生和对学生要求严格是两回事。导师对学生要求严格(有原则)且讲道理,学生自然会知晓导师的用心良苦。当课题组学生一个个发表科研论文、拿到奖学金、顺利毕业、找到好的工作,学生自然会明白导师当初要求严格的意义。哪怕学生暂时不理解导师的用心,导师还得严格管理课题组——一支松松垮垮的队伍是不可能打胜仗的。

严格不是嘴上说说的,它体现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无论是开题报告、做科研、中期考核、写论文,还是学位论文答辩。不能只收紧“毕业关”,而不关心培养研究生的全过程。但要求严格也意味着导师需要在学生的培养上倾注大量的精力。这是导师的责任,也是导师的使命。如果每一位导师对研究生都能做到“真管真严”,何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不会提高?



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1180849.html

上一篇:从博文到铅字——一枚理工男的写稿体会【科学网原创首发】
下一篇:研究生回复审稿意见的门道【已发表】
收藏 IP: 222.44.47.*| 热度|

21 夏炎 王崇臣 焦飞 高建国 汪啸 李东风 李金磊 王德华 王卫 熊建华 褚海亮 李坤 郭胜锋 王亚娟 王从彦 黄永义 周春雷 江克柱 李可 韦恒叶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2: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