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博士生延期毕业,谁之过?【科学网微信公众号首发】 精选

已有 22441 次阅读 2019-5-14 08:11 |个人分类:研究生教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博主按:本文由本人(马臻)原创,应邀首发于昨(5月13日)晚科学网微信号公众号。]

ma-2.jpg

    近期,多家媒体以讲故事的形式,描绘了博士生“延毕”的悲惨遭遇。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博士生的延毕率为60%以上。

    媒体讲述的故事,使我们对博士生的困境有了形象的认识,但媒体没有分析清楚:博士生毕不了业,怪谁呢?怎样才能使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

延毕的客观原因及对策

    延毕确实存在一些客观原因,比如:

  • 攻读博士从事创新课题本来就是困难的,而且实验顺利程度很难预料。

  • 由于实验条件限制,有些实验无法开展,或者需要排很长的队使用公共测试平台的仪器。

  • 撰写科研论文和学位论文本来就需要时间,并且发表科研论文需要经历审稿,且不能保证“一枪命中”。

  • 有些培养单位针对申请学位,提高了发表SCI论文的影响因子要求。

  • 当博士生进校那一刻,博士生的科研基础和导师的管理模式、能力水平都各自固定了,很难在短时期内形成质的改变。

    遇到这些自己不大能控制的、很多人都会面对的客观原因,博士生有苦也说不出,只能咬紧牙关自己去面对。

    到时候对照着毕业要求,发现自己没有达标,而且院系也没有因为“法不责众”而“放水”,自己也没有什么好抱怨了。

    比如,我有一个在职的博士生。她在一个科研单位从事本职工作之余,挤时间开展博士论文研究,业余还要照料小孩。

    对她来说,这种“有一搭没一搭”的科研模式和时间掣肘,就构成她延期毕业的客观原因。

    本来她在考博时,我就有言在先:我们课题组博士生需要有4章实打实的科研内容才能毕业。这4章对应着4篇SCI论文,4篇论文加起来影响因子总和大于10。

    当然,我也不是不讲道理的人。如果博士生努力了还没有达标,那么至少要在毕业前发表、接收3篇SCI论文并写出一篇论文初稿。

    博士论文在我这儿被鉴定为“良好”,我才同意送审。否则,不但对不起学术标准,而且万一博士论文没有通过盲审,导师就要被院系批评并扣除招生名额。

    该生进校3年后由于上述客观原因没有达到要求,她自然延期毕业了。

    彼此都心平气和,没有任何怨言。彼此的目标还是一致的——往前看,往前走,努力达到要求。

    客观原因并非真的不能解决,我们得发挥主观能动性。

  1. 我会给学生挑选合适的课题——有一定的难度,但能够做出来,而且有体系和框架——这个课题可以被分割为3-5段,分别对应于3-5篇科研论文。

  2. 如果没有实验条件,我们就创造实验条件,把样品送到别的地方测试,或者规避需要特殊实验手段的实验。

  3. 写论文、发表论文需要时间,那我们就做好自己该做的,把论文写得好,并把论文投向“十拿九稳”而且“管用”的杂志,而不是“从高到低”胡乱尝试。

  4. 如果学生科研基础不好,那么他不是非常适合读博,可以不用过来。导师得优先挑选适合读博的学生。万一无奈地挑到科研基础不佳的学生,导师可以让学生在入学前针对拟从事的课题开展文献调研,或者阅读相关专业书籍,补补课。

延毕的主观原因及对策

    延毕的主观原因包括学生的原因和老师的原因。

    学生的原因:

  • 一些学生缺乏角色认知和毕业意识,入学后没有及时进入科研状态。

  • 一些学生光做实验,而没有阶段性地把实验结果整理成文。

  • 一些学生有心理困惑,想东想西,干扰了学业进程。

  • 一些学生不听从导师工作安排,另起炉灶,乱做一气。

  • 一些学生没有提前撰写学位论文,最后赶出来的毕业论文非常粗糙。

    老师的原因:

  • 一些导师采取“放养”管理方法,不能有效指导学生。采取“放养”方式的原因是导师忙于各种各样的事情,或者招了太多的研究生。

  • 一些导师一边让学生做基础研究课题,一边又让学生做企业“横向”课题,导致学生精力分散,有很大一部分实验结果不能写进学位论文。即使这些实验结果能写进学位论文,但几章内容的连贯性差。

  • 一些导师没有及时修改学生的科研论文和学位论文,导致学生没有及时达到毕业要求。

  • 一些导师为了发表高档次论文以便申请学术头衔,卡着学生,不让他们发表论文,也不让他们按时毕业。

    我的意见是:等最后出了问题再想到当初,为时已晚。

    为此,一要加强学生的学术训练,让他们在做实验、写论文方面有章法,趋于骁勇善战。

    我就开设了一门“科研生存技能和学术规范”课程,把这方面的“兵法”传授给研究生,并给他们敲警钟,让他们做实验、写论文都得赶早。

    二要导师全力以赴投入带教研究生。

    有时候学生做科研不顺利,我每天去实验室5次,甚至在假期也陪着学生做实验。

    这样,不但能避免学生懈怠、做错实验,我也帮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判断和决定——什么实验需要继续做下去,而什么实验既使做了也没有用。导师经常给学生分析,学生思路会清楚很多,避免做很多无用功。

    三是要催促学生及时整理数据、写科研论文。

    发表科研论文和写出学位论文是“同向同行”的关系,而不是互相排斥的。

    科研论文是阶段性的成果,而学位论文是几年研究的总结。并不是把发表的几篇论文凑起来就形成了学位论文(因为还要花时间写绪论章节),但这几篇论文正是垒出学位论文的“砖块”。

    如果平时不注意积累“砖块”,最后写出的学位论文就会粗糙。

    我就让学生在发表一定量的论文后,或者在暑假里不想做实验时,及时把发表的英文论文翻译成中文,作为学位论文的一章。

    这样,学生能看到自己朝毕业又推进了一步,更加有动力完成接下去的工作。

    四是导师要有非常强的写作能力,并及时修改学生的科研论文和学位论文。

    学生上午发给我一篇论文稿,下午我就把修改稿发还给学生。这样学生能看到进展。如此经历几轮修改,一篇论文也产生了。

    在修改学生的学位论文时,我要求他们不要写完一整本再给我,而要合理利用时间——先发给我一章让我忙着,我修改的时候,学生在修订另外一章。

等我改完一章,学生也把另外一章发过来。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也需要脑子非常清楚:

    1)想毕业的话,要满足什么条件。为了达到这个要求,需要做什么,各项事务的时间节点是什么。

    不要理想化地以为一些安排很合理,比如博一上课、完成开题报告,博二做实验,博三写毕业论文、找工作。我的博士生一进校就投入科研了。

    2)自己将来毕业后要干什么。不要东想西想,一会干这个、一会干那个。

    有的学生自己科研还没有做好,就想着出国交流。殊不知,国外课题和国内的毕业论文课题关联度不大,做国外课题的结果无法写到毕业论文中去,在国外发表论文也涉及知识产权归属问题。

M2-3.jpg

    对各方的建言

    博士生延毕问题已引起关注,这是我们必须思考和面对的。

    问题的关键,其实还不是研究生是否延毕,并且延毕也不总是坏事或者丢脸的事。

    问题的关键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需要院系、导师、学生、媒体等方面共同努力。

  • 对于院系来说,应该加强对研究生的过程管理。

    不要过于放心地把研究生分配给导师管理,只是到最后一刻收集学位论文,而要加强开题报告、中期考核、预答辩、博士论文预审等环节,提供阶段性反馈意见,对后进学生提出警告,甚至淘汰部分不再适合读下去的学生。

    比如,我所在的系近几年就加强了中期考核和预答辩,这使学生增添了紧迫感。

  • 导师需要关心学业不顺学生(包括延毕学生)的心理和学业状况,加强心理疏导。

    我不喜欢那种“你爱咋咋的”态度。我喜欢和学生把话说明白——现在遇到了什么问题,和毕业目标相比存在什么差距,形成差距的原因是什么;为了达到毕业目标,还需要学生做什么;导师愿意提供何种帮助,而学生应该怎样努力。

    并且,我鼓励学生往前看,想一想那些顺利毕业、找到好工作的师兄、师姐。

    导师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关心学生的,想着学生的安危,也坚持学术标准,而不是为了榨取学生而让学生延毕。

  • 对于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努力做科研,另一方面要注重心理健康。

    据《自然》报道,国外也有很大部分博士生有抑郁倾向。

    当学生有延毕危险时,科研已经够忙的了,不要再把自己放在心灵的牢笼中。不要觉得自己没有希望了,也不要认为导师和自己对着干。

    抱怨“全中国的C刊还不能容纳所有毕业所需的论文”或者“科研的目的不是为了发表论文”都是没有用的。

    有很多别的博士生已经脱离苦海了呢。遇到问题的博士生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这样读下去还行不行,有没有可能改变状态。

    如果实在读不下去,干脆放弃。而如果还能读下去,那就撸起袖子加油干,而不要如行尸走肉一样无精打采。

  • 学生还需要加强和导师的沟通。

    不要任性——遇到问题躲起来,不接电话,不回电话。遇到困难时,应和老师坦诚地谈谈:问题出在哪里,需要做什么才能达到毕业要求,接下来的时间安排是什么。

    当然,在考博的时候,就得有清晰的认知:这个课题组以前的学生都正常毕业的吗?这个导师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方法?自己进校后要做什么课题?是“横向”课题,还是基础研究课题?大致采用什么方法做这个课题?

    媒体和民众也应该理性、客观地思考: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怎样使研究生更好地度过研究生阶段?研究生该如何完成学业?

    我们需要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一面倒地把问题归咎于导师和研究生培养制度,更不能以偏概全。

    如果主流媒体能多关注这些方面,那就更有正面导向意义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1178880.html

上一篇:带研究生:A教授的快乐和痛苦【科学网微信公众号首发】
下一篇:从博文到铅字——一枚理工男的写稿体会【科学网原创首发】
收藏 IP: 202.120.235.*| 热度|

41 彭思龙 李明阳 刘立 郑强 熊建华 李东风 张阳阳 褚海亮 杨正瓴 李路长 吕洪波 卜令泽 张亮生 钟祥玉 杨顺楷 邝宏达 杨金波 张波 柏延文 王从彦 孙志鸿 孙颉 李毅伟 李哲林 黄永义 王培涛 郭战胜 刘玉胜 韩晴 郭胜锋 张北 张子培 彭真明 王德华 王亚娟 张鹰 赵聪聪 肖铭 刘继为 liyou1983 neilcha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2: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