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主按:这又是一篇“写废了”的稿子。2018年10月,我给教育部主管、教育部学位中心主办的《中国研究生》投了两篇别的稿子。编辑马上打来电话,说文章很有价值,希望我多发几篇过去,他们给开个专栏。我接着写了好几篇。本文是其中之一。但写成后,总觉得还不够“神采飞扬”,就没有发给《中国研究生》。值此找工作季节,将本文献给研究生们。]
在考研面试现场,我们问考生职业规划,有部分考生回答说博士毕业后想进高校,因为在高校工作稳定。一些导师为了劝说硕士生留下来继续读博士,也用在高校工作的种种好处诱惑他们。可是,一些博士进了高校,就感到“压力山大”——要上课、申请科研项目、帮助教授带研究生,还要评职称,甚至“非升即走”。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要不要当高校教师?进校后,该如何发展?这些都是正在探索从教可能性的研究生需要了解的。
高校教师的真实生活
20年前,我在复旦大学化学系读硕士时,曾目睹课题组几名留校博士的生活——他们每天忙着上课、备课、协助课题组组长指导研究生、承担课题组公共事务,很少有时间自己做实验。他们工资不高,没有自己的住房,每天骑着破自行车上下班,穿着也很简朴。“我才不要像他们那样呢。”当时的我这么想。
我选择了去美国读博士,走一步看一步。当时很多留学生想毕业后留在国外工作。我博士毕业前夕,我的博导和另一个老师问我毕业后想干什么,我说想做博士后。那做了博士后之后呢?我说不出来了。他们建议我找高校教职——当高校教师很光荣,至少能证明他们培养出的博士还在学术界,而不是从事和本专业无关的工作。
我想到,社会上一些企业以盈利为目的,而当大学老师“躲进小楼成一统”,能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我就回到了母校任教。这时候,情况和当年相比有了很大的区别——教师待遇提高了,仪器设备更新了,教师和研究生规模也扩大了。可以说,教育事业更加壮大了。现在,每年都有大量青年学子申请进高校任教。
那当高校老师有什么好处呢?很多人说时间自由,工作稳定。的确,在高校工作相对自由。上课之余,你可以坐在办公室静静地备课,也可以读书看报、处理电子邮件,甚至可以在下午三四点钟“溜”出去接小孩放学。院系领导一般不会每天盯着你。
但是,准备进高校的青年学子千万不要把在高校工作和“偷懒”“涣散”划上等号。否则,进高校之后就会感到很失落。现在的高校上上下下的压力都很大。高校领导在乎各种指标,比如论文数、科研经费,院系领导也如临大敌。很多高校教师每年都需要完成一定的工作量,这是需要“计工分”的,比如教一门课算多少分,发表一篇论文算多少分,拿到一个项目又算多少分。如果年终完不成指标,不但收入会减少,而且有考核不通过的可能。
刚进去那会儿,很有可能做科研的启动条件都不具备——缺乏启动经费,不能招研究生,也缺乏开展实验所需的物理空间。为了生存,有的青年教师加入教授的课题组,借助别人的实验平台做实验。还有的青年教师从其他老师那儿“借”研究生开展科研。这时候,他们就会发现,当老师不像自己以前读博士那样简单——读博士期间,无须担心项目经费、实验平台搭建,也不用从事教学,只需要专心做研究。但当了高校教师,每天忙着备课、上课和各种杂事,自己又面临着成家,甚至每年发一篇科研论文都很困难。
什么样的人适合进高校?
以上我说了一些话,你别以为这是在散布“负能量”。其实,这些现实是每一个有志于进高校的青年学子必须面对的,我既是在说出实情,又是在“敲警钟”——如果想着自己不努力高校也要“养”自己,那么这种想法就太天真了。事实上,自己和高校的关系应该是“互利”的,即自己努力做好本职工作,高校给自己应有的收入和福利。
既然高校教师工作不容易,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想进高校?什么样的人适合进高校?我认为,高校适合那些向往“象牙塔”生活的人。进高校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科研,适合那种热爱学术、静得下心来、喜欢发表论文的人。进高校可以过着基本上“与世无争”的生活,不受到社会的太多影响。进高校可以和学生打成一片。进高校也可以感受到一种同时做几件事情的忙碌。我认为,关键是自己适合干这个事,可以发挥特长,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好比说,我平时在办公室,时而修改研究生的科研论文,时而看专业文献或者其他书报,时而到实验室指导研究生,时而为报刊杂志写稿。虽然时间碎片化,但没有太多干扰,也不以销售商品、盈利为目的,这样的生活正是我梦寐以求的。
那么,想进高校,读博期间需要干什么?
首先,要做好自己的研究,最好能在高档次的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但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就像跷跷板的两头,很难兼顾。有可能为了在高档刊物发一篇论文,需要三年,甚至还需要延期毕业。反过来,如果追求论文数量,那就不要苛求发表论文所在杂志的影响因子。我对我的博士生们说,要一步一个脚印做好自己眼前的事情,把论文一篇一篇地发出来,积累一个又一个的奖励,比如国家奖学金、校优秀学生称号。论文、奖励正是进高校任教的敲门砖。
其次,要积累当高校教师的能力,在课题组发挥更大的作用。课题组经常有些杂活,比如修仪器、订购试剂、整理实验室,有的导师还会让博士生帮忙撰写科研项目申请书、审稿、指导低年级研究生。做这些事情,对博士生来说是很好的锻炼。在读博士期间光顾着自己做科研、发论文,而没有经历杂事的锻炼,那么以后进高校任教,就会感到很难胜任。
再次,要学会用导师的视角看问题。我在美国读博士期间曾没有听从导师的实验安排,“自顾自”地用他的仪器做了我自己设计的一套“短平快”的实验,说这么做,两个月就能产生一篇论文。然而,我当时的博导却仰天长叹——他申请到的课题是做实验A,而我做了毫不相干的实验B,他无法向项目资助机构交差了。这个例子说明的就是学生和导师思维方式的区别。导师看问题更看重全局和长远,而不是局部和眼前。
最后,要多参加学术交流,积极联系教职。找教职没有那么简单,也没有那么难。关键在于自己要积极联络、努力争取,有可能会遇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况。找工作时,还会面临很多问题和选择——去好学校还是差学校?去差的学校很难申请到科研项目,只能以教学为主。而好学校很难进去,即使进去,工作压力大,并且可能加入别人的课题组。遇到这些情况,还得多调研、思考,听听过来之人的意见。博士生会在处理问题和选择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
成为高校教师后要注意什么?
对研究生读者们说这些也许有些“超前”,但研究生对以后的路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应该有助于自己的职业规划。
博士生毕业后进高校,大多只能当讲师而不是副教授。刚进高校,会感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有这样的不适应很正常,就像很多大一、研一新生进校后暂时不适应一样。
我的经验是要放平心态,现实一点。要因地制宜,脚踏实地,撸起袖子加油干。比如说,加入教授的课题组,那就要好好干,不要攀比,不要心理不平衡。要搞清楚所在院系考核、升职的要求是什么,开展工作也抓住重点,不要考核要求的事情做得很少,而“花花草草”的事情(比如参加歌唱比赛、运动会)却做了一大堆。
成为高校教师后,时间严重碎片化(特别注意:事情一忙,就没有时间看文献、做实验了)。因此,需要学会“见缝插针”利用时间,并锻炼同时做几件事情能力。很多人都说当高校教师很轻松,还有寒暑假。其实不是这样的。比如说我,即便寒暑假会有短途旅游,但除此之外,几乎每天都到学校工作,哪怕自己已经评上了教授。我甚至把孩子送到英语培训机构之后,就在门外找个桌子用手提电脑工作。
进高校后,还需要锻炼生存能力,包括教学、申请科研项目、时间管理、指导研究生、人际沟通、项目管理、论文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此外,还需要与人打交道,有全局观。
暂时就说这些吧。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看马臻的科学网博客: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2: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