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出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dl 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赵大良:不求改变现实,但求面向未来,未来给我带来愉悦,也许会给现实带来希望!

博文

朋友,让我感动!

已有 3035 次阅读 2013-12-20 16:06 |个人分类:出版视点|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这是我的第一本书,也许是最后一本,严格来讲只是一本小册子。承蒙朋友的厚爱,一直在不遗余力的向读者推荐。朱联营算一个,李恩昌更是一个执着的,2011年出版的书,今天见到书评我很感动!李恩昌为了能够在比较高的平台推荐,不惜更换文体、多次修改。今天又在《科学时报》上发表了书评,特此转来留存。
 

科研论文发表的“博弈”

■李恩昌
 
赵大良的《科研论文写作新解》一书出版以来,引起了科技期刊界的关注。我多次阅读该书,每次读来都受益匪浅。赵大良长期担任《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副主编,他在书中从主编和审稿人的视角,以坦露出版内幕、揭示审稿规则、感悟写作重点、诠释投稿策略为宗旨,回答的既有重大的科技期刊编辑基本问题,也有当前人们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该书共分七个部分:向读者呈现了作者对——学术期刊如何选稿、摆脱论文发表的困境、审稿人如何审稿、如何与编辑打交道、不要给退稿留下借口、正确面对审稿人的无解、明白谁是你的读者、标题太重要了、引言同样体现水平、论文的并行发表、期刊出版与学术不端、注重论文的传播效果等30个主题的深刻见解。
既取精用宏又见微知著是本书的特色之一,作者善于从宏观道理和大量事实中归纳精微的哲理,又能从细微的事实中总结出新经验。如在谈“学术期刊的本质”问题时,作者提到了自己办刊中的一件憾事:2009年的当选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王锡凡,曾在上世纪80年代把他的代表性成果“分频输电”写成了3页不到的短文,投到作者所在的编辑部,作者那时刚从事编辑工作,作为主管编辑的他力主推荐发表,但因审稿人质疑“比较肤浅”而终未发表。由此引发了作者多方面的思考。其一,“学术期刊应该发表严谨、完整的研究成果,但也不能排斥新的探索,创新永远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其二,“……从另一方面看到现代学术期刊同行评价机制的弊端或者不足,更让人坚信:科学研究的灵魂是创新而不是形式上的完整,甚至不是证据的新与否”;其三,“学术期刊的主编、编委、审稿人和编辑们应当主动承担起自己在科技创新中的责任”。
多年以来,许多人急于发表论文又感到刊稿难,编者感到好稿少、好稿难求,这是学术界长期存在的难题。对此,作者认为,这是因为现代科研管理体制中赋予论文发表评职称、拿学位和项目结题的评价功能,致使人们质疑科技论文的科研目的,导致了一些人写论文难、发表论文难、求人托关系的焦虑。作者告诫一些年轻的投稿者,与其专注于为发表论文而写作论文,不如专注于“科研成果”整理来得自如,成果是完整的,发表自然不是问题。作者还在书中给投稿者介绍了一些如何使论文完善,提高投稿命中率的方法,如注意提炼自己的创新点、努力做到语言精练、正确对待审稿人的批评等尤有意义。
在论述“如何与编辑打交道”这一问题时,该书把编者和作者均分为理想型、功利型和制度型,并进一步分析道:理想型作者以科学研究为目的,理想型编辑以传播成果为己任,追求科学的真理性和价值;功利型作者研究本身带有较强的功利型,发表论文为其唯一目的,而功利型编辑则看人取稿,借出版回旋在各种关系之中;制度型的作者和编辑既不注重理想,也不追求极端功利,按部就班,按照组织规则行事。作者的这种分属,对于培养优秀的作者、编辑,有一定意义。
 
《科研论文写作新解》,赵大良著,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
 
《中国科学报》 (2013-12-20 第14版 读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721-751474.html

上一篇:值得关注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下一篇:我所认识的蒋庒德//赵大良
收藏 IP: 117.32.15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5: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