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出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dl 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赵大良:不求改变现实,但求面向未来,未来给我带来愉悦,也许会给现实带来希望!

博文

论文并行发表时应注意的问题 精选

已有 8988 次阅读 2008-11-12 17:08 |个人分类:编辑出版|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研究, 论文, 期刊, 稿件, 发表

2007年我在《中国研究生》第8期 发表“关于发表国际论文的建议”以后,网上网下不少朋友向我咨询和质疑:论文以汉语在中文期刊发表以后,还可以翻译成其它语言再次发表?我记得我是建议将 研究的初期成果在中文期刊发表,以后进一步的研究成果投向国外期刊,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投稿国外期刊的命中率,另一方面可以将国内期刊介绍给国外读者;或 者将成果首先投给中文期刊,即使是被退稿,也可以根据审稿意见修改后再行决定投稿的方向;如果“不幸”被中文期刊录用了也不要紧,翻译成外语投给国外的期 刊也并不违反法律的规定。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以不同的语言发表不属于一稿两投,因为著作权人享有论文的翻译权。这种以不同的语言发表的行为称为“并行发 表”。并行发表虽然是法律所允许的,但是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所以我感觉有必要进一步阐明,以免产生误解或误导。

一般来说,期刊并不喜欢 发表其他期刊发表过的文章,所以通常申明“拒绝一稿两投”,因为大家都希望占有优先报道权,对于高水平的期刊更是不愿意发表已经在其他期刊已经发表过的文 章,包括用不同语言发表的论文。但也不是绝对的,一般期刊常愿意将高水平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即按照法定转载:作品刊登后,除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 外,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者作为文摘、资料刊登,但应当按照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如国内的一些中文期刊就专门将国外期刊以外文发表的高水平的论文,在征 得著作权人同意的情况下翻译成中文再次发表,即所谓的翻译作品;一些名人专家的文章常常被使用同一种语言多次发表,这并不一定是作者多次投稿而是期刊之间 的转摘或转发。在冷战时期,美国为了了解前苏联的科学研究进展也曾专门对一些俄文期刊进行翻译出版。

由此可见,是否喜欢翻译 作品或者接受并行发表并不存在法律上的障碍,而是读者的需要决定着期刊的好恶。随着中文科技期刊水平和读者外语阅读能力的提高,这种翻译作品在中文期刊论 文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少,因为读者可以直接阅读原文献而没有必要通过别人的翻译来了解国外的科学研究成果。因此,我们在决定将自己的论文进行“并行发表” 时,应该注意一下问题。

首先,并行发表需要具有 “翻译权”,论文的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一般情况下作者自己有权利决定自己的作品是否需要翻译成其他语言进行二次发表。但在出版过程中,期刊出版单位的版权 意识越来越强,为了保证论文出版后的信息传播往往要求作者将论文的部分著作权转让给期刊出版单位。如果作者一旦与期刊出版单位签订了“著作权转让协议”, 那么协议所涉及的著作权就归期刊出版单位所有。所以,作者如果要对一次发表的论文进行翻译并实行二次发表,就需要了解自己的“翻译权”是否包含在著作权转 让协议之中。如果已经转让给了期刊出版单位,那么作者就无权实行并行发表。如果作者已经将翻译权转让给了出版单位,那么作者实行并行发表之前则需要征得著 作权所有人——出版单位的同意<http://zhaodal.blog.163.com >

其次,应当在二次投稿时 向投稿的期刊编辑部明示,以适当的方式明示二次发表的事实和一次发表的期刊:所投论文全部或部分已经在什么期刊上以什么语言发表过。这不是法律的规定,这 应该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为了避免出现论文发表中的“欺瞒”行为,或给二次发表期刊的编辑造成误会,维护作者的学术声誉,所以应当以适当的方式向二次发表期 刊明示。

再次,应当注意,二次发 表期刊的读者对象或读者群应当与一次发表期刊是不同的。如果两种期刊具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读者对象或读者群,那么二次发表就失去了发表的意义——记载、传 播和交流,反而会造成出版资源的浪费。出版资源不仅仅是出版单位的也是整个科学共同体的,相同的信息占用了有限的版面必然影响到其他研究成果的发表,所以 有背科学精神和科学共同体的职业道德规范。

最后,论文二次发表是为了扩大科学成果的传播范 围而不是为了谋取利益,尽管是因此可能会作者带来一些现实的好处,但这不是并行发表的目的。并行发表的目的是使不同语言的读者能够共享作者的科学研究成 果,使科学研究成果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所以论文并行发表以后,作者在自己的成果统计和工作考核时只能计算一次,而不能重复计算。

发表于 中国研究生 2008年 第10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721-46458.html

上一篇:科技论文写作讲座提纲
下一篇:科技论文文献引用的误区
收藏 IP: .*| 热度|

3 蒋新正 夏玉强 唐小卿

发表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4: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