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田问舍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uoweihehe Better communication, better life.

博文

好在哪儿?

已有 3138 次阅读 2012-4-15 10:53 |个人分类:粗浅看社会|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学创新

赵汀阳先生在《一个残酷的问题:好在哪里?》讲了个很有深意的故事:有个特别较真的导演,当人们夸他构思得好的时候,他没有去享受表扬,而总是非常认真地追问:“那么,好在哪儿?”

 

这让我想起一个笑话:一对中国青年新婚,同事们前来祝贺,其中一个外国朋友称赞新娘很美,新郎忙说:哪里哪里。外国朋友补充道:鼻子啊,眼睛啊……(那国人不过是客套一番,老外何必如此认真呢,难道用“文化差异”就解释完了?)

 

文中的继续思考,我想也使用于科学研究——这其实是个很残酷的问题,因为大多数人根本就不知道“好在哪儿”而只是盲目叫好,还有些人似乎知道好在哪儿,却说不出来。说“好”是容易的,说出“好在哪儿”就很不容易,因为要回答“好在哪儿”,用空话是糊弄不过去的。如果真的知道“好在哪儿”就等于知道了问题所在以及如何解决问题。这个问题不仅适合美学理解,也适合一切人文社会理解,事实上,人们往往盲从地热烈表扬各种看上去很美的价值观和制度安排,其实根本不知道那些价值和制度到底好在哪儿,同样,人们也轻率地进行各种社会批判,其实也不知道社会到底坏在哪儿。

 

当下中国,以SCI影响因子代替研究工作质量的评价标准,其实就是典型的不知道“好在哪儿”,也不想知道“好在哪儿”的表现。

 

那么,如何评价科学工作到底“好在哪儿”呢?这个问题,其实困扰自己很多年了,呵呵,但一直也没有很好的答案。在此分享几个标准,抛XY(呵呵,无关质量)

 

因为是艺术家引发的问题,先来一个书法方面的。王岳川老师在《文化书法与文人书法》(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963ebc0100twil.html)中把创新归之为四个维度:一是原创。王羲之从秦篆汉隶中走出来,尽管其用笔还有些篆籀笔意和隶书的余波,但他创造出一种天真活泼的、充满灵动性质的晋人行草风度,使书法走向的文化自觉时代。这就是原创!这种原创经验影响了中国书法一千六百多年,因为原创而使得王羲之每幅字都成了经典。第二是创新,是局部出新。如黄庭坚把字的中宫收紧,笔画出现波磔,四边笔画拓开而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是局部创新,它也可以影响后世,但没有原创性那么大。第三是标新。找些民间瓦当、山村野夫的书写、墓志里石匠敲打的字,或将汉字写得脱架,这就叫标新。至于是什么舌头写字,头发写字,裸女身体写字之类,这些书法行为艺术只能各领风骚三五天,它既没有原创性的上千年的影响力和魅力,也没有创新性的几十年或者是上百年的影响,只能吸人眼球热闹三五天。第四是无新,根本就无所创新,只是一味去临摹古人抄袭古人。(爱好书法的朋友,请不要和我讨论王老师整篇文章的观点,我只关心这部分有关创新的论述。)

 

鲁白老师在《如何在顶级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1》(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3255&do=blog&id=330531)有非常详细的标准,在此就不引述了。

 

行文至此,想起鲁迅先生的名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先行者,筚路褴褛,开辟新的天地,留下供后来者敬仰的背影(别迷恋哥,哥很多时候就是传说);跟进者,铺路基,架围栏,一时英豪,披红挂绿;后来者,走在幸福的大路上,可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很难发现路上的美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685-559431.html

上一篇:别人的春天
下一篇:军事上的那些英语事(3)
收藏 IP: 112.64.189.*| 热度|

3 张焱 唐凌峰 zhoubukang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21: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