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阜师范大学成了热点,因为中央电视台报道了它。不过看起来不是正面报道,而是负面。大致是说这个学校成了考研基地,并暗示考研基地的学生为了考研而只钻研研究生考试的那几门课,而忽略了正常的大学教育。
在我看来,曲师大学生为考研而有针对性地重点学习几门功课,假如是真的话,也没有什么好丢人的。这跟北大清华学生(包括研究生)为了出国读书而把大把大把的学习时间花在英语(托福和GRE)上,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正如国内的研究生导师往往觉得曲师大学生的研究能力跟他们的考研分数不相匹配一样,海外的研究生导师(华裔和西裔都有)也常常感慨中国学生做科研的能力跟他们的成绩单上的分数也有相当的距离。
在这个意义上,北大、清华,及其身后的其它985,211高校,实在是没有嘲笑曲师大的资本。每个人都有对幸福生活追求的权利,大城市的学生向往国外,跟乡村的学生向往国内的大城市,是一个道理。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通过研究生考试录取的学生,如果其科研能力跟其分数不匹配的话,是应该责怪被录取的学生,还是应该责怪设计招生制度、出考题的人?答案是不言自明的。录取单位应该在设计考题和录取程序上进行改进,而不是一味地去责怪考生。
正如不少博友指出的那样,曲师大有过辉煌。
曲师大算是我家乡的学校。我毕业于济宁一中,而曲阜是济宁下辖的县级市。我读高中的1980年代,整个济宁地区只有一所本科院校,就是曲阜师范学院。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曲师大当年是鲁西南地区的最高学府。我对曲师大的历史不太了解,但知道到它在历史上跟山东大学和齐鲁大学有很深的渊源。曲师大曾经有过机会搬迁到青岛这样的大城市,但中央领导指示说,圣人的家乡要有一所大学,搬迁也就搁浅了。
对了,曲阜之所以有一所大学,就是因为这里是孔孟之乡。
可惜,孔孟之乡,不是大城市,也不在国内的经济发达地区。中国不像美国。美国可以在小镇上建世界名校,而在中国,科大从首都迁到省会,就逐步从顶尖学校落入第二梯队了。因此,对于曲师大来说,是成也孔孟之乡,败也孔孟之乡。
我回忆了一下,当年考大学的时候,我们班上50来个人,竟然没有一个报考了曲师大的,后来有几个去了这个学校的,也只是通过调剂上了曲师大的大专班。年青人,喜欢远走高飞,喜欢到大城市开眼界,有情可原。值得一提的是,当年上了曲师大大专班的一位同学,后来不仅升了本科,还读了研究生,还去澳洲的一所名牌大学拿了博士学位。
我对曲师大最初的认识,是从一位实习老师那里得来的。高一的时候,学校来了几位曲师大的四年级学生,是来教学实习的。有一位历史系的老师,姓李,跟我很谈得来。他甚至还到我家里,来考察我的学习环境。记得他看到我家住房特别紧张,连一个安静的主桌都没有,感慨万分。他还把这事儿当作逆境出成绩的例子,在我们的班会上讲了一下。
李老师的家就是曲师大的。他实习结束后,我们的联系还一直持续。高二的时候,他还邀请我和另外一个同学到他家里去玩儿。那是我第一次走进一所大学的校门,感觉神圣而神秘。
在李老师家里,见到了他的父亲。李老先生满头银发,一副学究的派头。我了解到,老先生是搞心理学的,早年是留学欧洲。聊起来,说起将来的考大学的打算,我说想报北大。李老先生就说,北大心理系的系主任是他的同学呢。
我们坐着聊天的房间,是老先生的书房。屋子里除了一张单人床占据了一角外,其它墙壁都是顶着房顶高的大书架,书架上的书满满的,有中文的,也有外文的,可谓琳琅满目。这是一个典型的学者的书房。
在这个书房里聊了一通的结果,是我暗自决定,高考的时候就报考北大心理系。可惜造化弄人,等到我高考的时候,北大心理系总共只招20个学生,一个省还轮不到一个,在山东省招生的人数为零。这一下子就断了我读北大心理系的念想。李老师说,要不就去念北师大吧,北师大的心理系也是全国一流的。年少的我,哪里舍得北大的名字。于是,我跟心理学专业擦肩而过。
我在北大念书的时候,也去过一位本系教授的家里,也坐到教授的书房里跟他聊天。我留意了一下教授的书架。那是个三层的书架,上面虽然也摆满了书,但是除了本专业的教材和专著,就没有多少其它的读物了。我一下子就想起了远在穷乡僻壤的李老先生的书房。
这当然是个案,不能用来证明曲师大的老师水平比北大老师的水平高。我想说明的是,曲阜师大历史上的确有一批专注于学问的老教授,他们的造诣是可以跟著名高校的专家们相比而毫不逊色的。
曲师大走下坡路,是计划经济被打破后的必然结果。在现行户口制度下,在城乡、地域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生选择机会和生活质量的时候,曲师大对于高质量的师资和生源都缺乏吸引力。这对于曲师大而言,是个悲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8 09: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