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虽多,其治一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li2233 公共政策、公共管理、技术创新

博文

用数字说话的前提是明确数字背后的含义——应方唯硕老师

已有 6731 次阅读 2012-10-3 23:57 |个人分类:公共政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GNI, 人均国民收入

       方唯硕老师的博文《再论研究生的收入与培养》(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9934-618825.html)立意很好,从数字出发,让数据说话,也貌似增强了博文的说服力。然而,不幸的是,文章开头的两段用数字算账的话,基本上可以算作是拿苹果比橙子,或者叫关公战秦琼。

      方老师博文的原话是: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11年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是7476美元,位居世界第94位,在上榜的187个国家中位居中游;美国人均收入为43017美元,位居世界第10。居首的卡塔尔和刚果人均收入分别为10.77万和不足280美元。

 按照这个数据,中国的人均收入折合人民币47472元,月平均3956元。根据北京人力社保局、市统计局联合发布的数据,2011年度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为56061元,月平均4672元人民币。我本来以为北京的人均收入比全国平均要高不少,但按照这个公布的数据来看,也就高出不到20%。也许我关于中国各地收入相差较大的印象是不准确的。

 查世界银行网站,2011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GNI per capita)为4940美元(见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NP.PCAP.CD),远远不到方老师文章里的7476美元的水平。那么,方老师的数字是不是用了购买力平价后的结果呢?这个世界银行网站,也给出了购买力平价后的人均国民收入,中国为8450美元(见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NP.PCAP.PP.CD)。

 那么这个7476美元的数字到底从哪里来的呢?方老师博文没有给出处,不过有问题问google总没有错。通过Google,我找到了这个数字的一个来源,是UNDP公布的,其中的7476美元,指的是购买力平价后的2005年的美元,也就是说2011年中国的的人均国民收入8450美元,相当于2005年的7476美元。由此看来,方老师简单地说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11年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是7476美元,这就太不准确了。此其一也。顺便说一句,我google的结果发现,网上把7476美元作为中国人均收入的同学还真不少呢。

 其二,方老师在第二段里,拿PPP后的人均国民收入跟北京职工平均工资相比,就更离谱了。首先,不应该拿PPP后的国家平均数据跟一个地区的实际收入直接相比,应该用PPP之前的国家平均数据,也就是4940美元。用4940美元折合人民币,中国的人均也就是30000元出头(月均2500出头),而不是47000多元了。

 不过,事情还没完。这里要明确一个重要的概念,即人均国民收入不等于人均工资。从概念上说,国民总收入除以人口数量等于人均国民收入。这里的人口数量,是全国总人口,而不是职工总数;这里的国民总收入,也不是职工(或者个人)总收入。这里引用一个官方(国家统计局)的说法:

 人均国民总收入和人均收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国民总收入是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1年)获得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补贴、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和财产收入等原始收入总额。人均国民总收入既包括企业所得和政府所得,也包括居民个人所得。而人均收入只包括居民个人所得。

 因此,如果方老师要比较北京的收入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或者应该拿北京的职工平均工资跟全国的职工平均工资相比,或者应该拿北京的人均国民收入跟全国的人均国民收入相比,这样比出来的结果才更有说服力。

 方唯硕老师是搞药物研究的,是令人尊敬的一线科学家。他的很多博文我都读过,受益匪浅。这篇博文也不是针对方老师的,而是想表明一个看法,即:我们打算用数字说话的时候,不要望文生义,最好先明确数字背后的含义,否则容易闹笑话。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485-619007.html

上一篇:国家科技政策文件应该使用规范术语
下一篇:清华大学程曜教授结束绝食
收藏 IP: 173.73.136.*| 热度|

11 曹聪 吴飞鹏 吕喆 陈小润 赵美娣 柴鹏 邸利会 张鑫 陈凯华 zhanghuatian wuhuik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0: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