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的博客成绩不怎么样,到今天(12月29号)为止,不算这一篇,我总共发布了31篇博文,平均12天写一篇。这个速度不能算太坏,但绝不值得夸耀。至于获得了多少点击,则无从考证。有一个参考性指标:年初的时候,我曾经雄心勃勃地梦想,2011年博客点击超过100万;后来到8月份的时候,我即使调整了目标,修订后的目标改为80万。不幸的是,80万的目标也没有完成,用时髦的网络语言叫做“悲摧了”。来年努力吧!我把2012年的目标定在年末总点击数达到120万,相信这个目标可以达成。
既然是在科学网写总结,我的这个岁末总结就局限在跟科学网博友的交往经历。广义的交往,还是很多的,比如回复博友在我博文下面的评语,还有少数博友给我的留言,另外还包括我在别人博文下面的评语,再加上跟博友通过短消息进行的交流等等。这类的交往,让我受益匪浅,但总结起来不容易,我知趣地知难而退。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是跟科学网博友面对面的交往。这类交往不多,总结起来就容易多了。有面对面交往的计划,但未遂的,就不总结了。比如,我去南京之前,跟东南大学吕乃基联系,准备去拜访,得到吕老师热烈相应。但到了南京,才发现会议安排在大北郊的南京气象学院了,进城殊不易,只好放弃这次当面请教的机会。余下的,就是我在10月15日到27日,在国内访问期间,跟博友见面的一个流水帐,录以备考。
去清华演讲,是跟Liuli博主早早商定的。由于时间定在10月25日下午,我觉得当天晚上跟博友聚聚是再好不过的。陈安同学说,没有问题,由他来安排就是了。我把行程还通告了迟菲和苗元华两个年轻人,他们对北京博友活动的热心是有口皆碑的。不久,小苗来信说,吴飞鹏老师因为要出国,不能参加25日的聚会。又过了两天,小苗说,飞鹏老师可在16日上午挤出一点时间接见一下几位网友,问我时间上是否合适。我当即回答说,没问题。
我10月15日下午到北京,晚间跟小苗通话,得知第二天上午的聚会定在上午10点,在陈安的地盘——中科院管理所。后来我才知道,迟菲已经通过短消息把时间和地点都说明得很清楚了,但我在路上以及到北京后,没有internet,所以没有收到。好在我住在海淀镇,离管理所不远,第二天上午时间上比较从容,唯一的不确定性是管理所搬了新家,具体在什么方位我拿不准。我告诉出租车司机,去科学院管理所,司机不知道在哪里,我也说不好,就跟他说在图书馆前面停下吧。下了车,跟对面一个学生模样的小伙子打听道,小伙子说他也不知道,但可以帮我查一下。说话间,小伙子掏出手机,噼里啪啦几下就调出了中关村地图。科技的进步,真是令人感慨。不幸的是,地图上也没有看到管理所。我只好再打电话向小苗求救,小苗告诉我,下车的地方很对,再往北走两步就看见啦。果然,说话间,一栋欧式风格的崭新大楼就出现在我的面前。这就是管理所了。
管理所内部装修得富丽堂皇。后来有机会看到陈安的办公室的时候,我更是羡慕嫉妒。那是一间30平米开外的房间,阳光明媚,人坐在里面,舒服得就想写博客。据说,管理所穆所长给本所员工讲话的时候,就说过:“我们现在是在世界一流的研究所——”,大家听了为之一振,穆所长停顿了一下,才接上后半句,“——大楼里工作了,要做出一流的成绩。”
那天的聚会,见到了陈安,Liuli,鲍得海,吴飞鹏,迟菲,苗元华,这是意料之中的,以前都见过,算是旧相识了。陈凯华和宋敦江在在场,是意料之外。凯华是初识,敦江则几年前就见过,不过当时我们都还没有开博客。陈安一如既往地有创意,把聚会放在会议室,使聚会看起来更像是座谈会,而不是普通的餐叙。因为是在会议室,就不摆酒席了,招待大家的是水果瓜子,外加三种菜色的盒饭。
Liuli老兄不失时机地为自己的“科学政策学”著作打广告,随后的谈话,也是围绕政策政策与社会展开的。飞鹏大侠和二傻都由相当精彩的意见表述。大家对国家应当如何资助科学,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科学研究评价等问题,各自发表了看法,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和争论。接近12点的时候,赵明老师到了。这也是我神交已久但未曾谋面的名博,这下算是见到真人了。
可惜时间过得太快,转眼间,飞鹏老师要去赶下午两年的飞机了。他在提出了若干深刻的、尖锐的、惊世骇俗的观点之后,匆匆离去,把思考与消化这些观点的任务,留给了大家。至于他的主要观点是哪些,我想大家可以从他这一两个月以来频频出手的博文里找到线索。至于这些观点带给大家多少思考,去看看那些博文的点击率,去数他的小红花就知道了。
虽说只有盒饭,Liuli和二傻的座位前面,也各自留下了不下5个空的燕京易拉罐。据我的观察,Liuli是海量,二傻则是豪饮,都是可爱的性情中人。
接下来我就去南京开会了,令人高兴的是,凯华也去参加同一个会,在会上我们有时间更多地交流。凯华刚添了儿子,幸福写在脸上,思念则埋在心底。会议刚刚结束,他就飞奔千里,去看儿子了。凯华是科技政策界后起之秀,期待他取的更好的成绩。
南京会议期间,见到特别多的老朋友。不过,新认识的科学网博友,只有一个,是清华大学的王程韡。程韡少年英雄,浑身上下洋溢着活力和才气。他在发言和提问的时候,遣词精当,语言犀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我才知道,程韡本科在清华学的是EE,研究生转到自然辩证法领域来。我不禁脱口道,你这不是抛了金饭碗来端泥饭碗么?我知道,放弃就业和收入都十分诱人的EE专业,来攻读相对寂寞的科学哲学,非有发自内心的12分喜欢才有可能。而热爱,是在专业道路上取的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
从南京回北京后,再见到科学网的博友,是10月25日去清华的演讲。演讲内容就不多说了,我写了博文《去清华做报告,讲书科学基金会成立的故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485&do=blog&id=502684 )。值得记一笔的,是报告后的晚餐和晚餐后的海阔天空。一起吃晚餐的博友,有Liuli和迟菲两位。晚餐后,我们去了Liuli教授的办公室,接着聊天。对门办公室的蒋科学也在,他也凑过来加入了我们的畅谈。期间,还跟北师大田松(也是科学网博主)教授通了电话,互致问候。
Liuli办公室比陈安的要小得多,似乎跟我的办公室差不多大。靠着一面墙,是一排书柜。因为是严格意义上的小同行,我浏览了一下Liuli书柜里面的书,发现本专业的经典差不多都在了。这么说吧,我有的,基本上书柜里都有,我没有的,书柜里也有。这些书,有的是原版,更多的是影印或者复印的。搜罗这么全,需要花不少功夫,由此可见Liuli老兄作学问的严谨和刻苦程度。
与Liuli,蒋科学和迟菲的聊天轻松又愉快,还长知识。尤其是,蒋科学从哲学角度帮我分析了网上争论问题由于对概念理解上的偏差而造成很多无用功的现象,让我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聊天的时候,时间过得是最快的。那天晚上,Liuli送我出清华校门的时候,已经快12点了。深秋的夜晚,凉意袭人。走在路上,神清气爽。
最后补一笔:在京期间,获赠陈安和Liuli的专著,特此感谢。
盘点201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485-523502.html
上一篇:
【微博】请问如何给博文做备份?下一篇:
久违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