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詹姆斯·沃森(James D. Watson)是DNA结构的发现者之一,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他所著的《双螺旋》,讲述了1951年到1953年间围绕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所发生的故事。本书发表于1968年,完整的引文是:[James D. Watson, The Double Helix, New York: Atheneum, 1968]. 这本书有不止一个中译本版本,相信读过的人不少。
大学问家钱穆有个非常有名的观点。他说,学习历史,要讲故事,讲人物,不要老是讲那些封建主义、帝王专制之类的空洞的名词。我个人觉得这是很道理的主张。其实我们中国的史学传统,也是重视讲故事的。从《左传》、《史记》、《资治通鉴》,到《明史》,都是如此。相比之下,我们现代出版的历史书,讲故事的成分就不是那么多了。
科学史著作也是如此,讲故事的成分基本不多。科学发展史上的人和事,我们往往是通过当事人的回忆录才能了解到。那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平常和不平常的事件,让科学家走下了神坛,让读者感到亲切而有趣。联想到管理学领域的教学,多用案例,实际上也是讲故事。这至少说明,讲故事,是学习历史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双螺旋》就是一本讲故事的好书。考虑到这是作者亲历的故事,属于第一手资料,其故事情节的可信度是非常高的。
《双螺旋》一书主要涉及了五个在DNA结构研究工作前沿的主要人物,他们是:沃森本人,克里克(Francis Crick),威尔金斯(Maurice Wilkins),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和鲍林(Linus Pauling)。前三人分享了因发现DNA结构而获得的诺贝尔奖。富兰克林也做出了杰出贡献,但遗憾的是,获奖名单上没有她。关于富兰克林也有很多故事,但不是本文的讨论重点。鲍林是美国化学家,得过两次诺贝尔奖,用一句在国内很时髦的词儿,他跟DNA结构的发现是“擦肩而过”。
沃森的这本书是非常生动的。他写作本书的目的,是想向公众说明,科学并不像外行想象的那样,是按照直接的逻辑推理一步一步发生的。实际上,科研过程中前进或者后退的步伐,都是人类的活动,跟当事人的个性和他受到的文化传统熏陶是密不可分的。
当时的场景是:威尔金斯在伦敦的国王学院研究DNA的分子生物学,富兰克林是他的助手。富兰克林是个晶体学家,正在为威尔金斯做DNA结构的X光成像。克里克是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学生,当时还没有拿到博士学位。沃森则是从哥本哈根转到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博士后。最开始,DNA结构并不是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兴趣。沃森在哥本哈根做的是细菌病毒的研究。但是,跟克里克见面后,经过多次交谈,他们发现了共同的兴趣,而且欲罢不能。沃森说:“想要找到打开生命秘密之门的钥匙的想法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挥之不去。”
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工作并不顺利,而且他们还有一位强大的竞争对手,那就是加州理工的鲍林。鲍林是名满天下的科学家,当时也正在研究DNA的结构,并率先提出了螺旋结构的猜想。遗憾的是,鲍林提出的DNA结构猜想含有错误。不过,他的工作给了克里克和沃森最终建立双螺旋结构的动力和灵感。
读过本书,思考一下为什么沃森和克里克笑到了最后,还是很有意思的。第一,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结果,涉及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DNA结构的发现并不是理论推导的结果,而是一种想象,外加X光成像技术的验证。鲍林没有利用X光技术,终于功亏一篑。
第二,科学研究作为一个社会系统,需要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下运行。当年宽松的研究气氛对于沃森和克里克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比如,沃森凭着自己的意愿从哥本哈根转到卡文迪许实验室,又根据个人的兴趣把研究对象从细菌病毒转到DNA结构上来,资助沃森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NSF)没有从中作梗,而是选择了尊重沃森的个人兴趣。
宽松的科研环境还体现在卡文迪许实验室的运行上,这应该归功于实验室主任布拉格爵士(也是诺贝尔奖得主)的卓越领导。比如,实验室允许有些实验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还有大家对克里克的不拘小节的容忍。布拉格爵士为了躲避克里克的大嗓门噪音而很少去茶室轻松一下。
第三,科学共同体内部的竞争机制也是沃森和克里克成功的关键。沃森和克里克介入DNA结构研究的时候,他们知道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已经为此付出了很多劳动,而且几乎就要成功了。在当时,这个时候他们的介入是会被人诟病的。但是,为了科学研究的优先权荣誉,他们没有顾及那么多。在跟鲍林的竞争中,沃森和克里克的做法也不是那么磊落。他们想到双螺旋结构后,立即马不停蹄地开始论文写作并投稿。这一切,都是科学界竞争科学发现优先权的思想在起作用。他们心里明白,一旦取得成功,诺贝尔奖就是他们的。
《双螺旋》一书的基调是坦率的。沃森没有故意掩饰自己的那些不太光彩的想法,没有故意把自己描写得很崇高。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告诉世人,科学发现究竟是怎样做出的。因为在他看来,世人对科学研究过程有着简单化和神化的倾向。沃森的努力,正是对从故事里面学习科学史的一个大力提倡。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3: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