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onston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imonstone

博文

新书《物理有机化学:结构与原理》正式出版上架

已有 5330 次阅读 2017-3-3 12:21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经过了五个月的编辑、排版和校对,席婵娟老师和邓耿合作编著的《物理有机化学:结构与原理》正式印刷出版,即日起可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天猫旗舰店、京东等处购买啦!欢迎感兴趣的各位老师同学关注指正!


一直关心并审阅我们书稿的程津培院士为本书作序:

物理有机化学是利用物理和数学的方法,以定量或半定量解析的方式,来研究和描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反应性能和机理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有机物转化的规律、调控因素及内在原理的有机化学分支。作为厚植有机化学理论基础的主体,物理有机化学与有机合成化学一同构成有机化学学科发展的两大支柱(即如汪猷先生所讲的“经”和“纬”),对于推动有机化学从经验型感知走向理性科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学科结构的不断优化中,物理有机化学始终处于学科发展的核心地位。进入 21 世纪以来,随着有机化学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日益深化,以及实验方法学、仪器分析和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持续进步,物理有机化学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丰厚,相关领域对物理有机化学理论的需求更加迫切,从而物理有机化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化学教育中,物理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物理有机化学学科渊源深厚,老一辈科学家高振衡、刘有成、蒋明谦、蒋锡夔等院士都有经典著作和研究成果传世。进入 21 世纪以来,一些从事物理有机化学教学和科研的学者也陆续出版了若干物理有机化学教学用书,包括选译国外优秀教材等,对这一学科的教学和传承起到很好的作用。但物理有机化学学科发展日新月异,在中文教科书中如何全面深入地概述物理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体系,同时也能有针对性地介绍学科发展现状和前沿,使学生形成理性思维的基本框架,是一项极富挑战性、又见仁见智的教学任务。

清华大学席婵娟教授以她从事物理有机化学教学十余年的经验积累和感悟,带领博士生邓耿同学完成了这本《物理有机化学》教材的编著。该教材具有一些鲜明特点:一是充分考虑到现代量子化学的发展对物理有机化学的推动作用,广泛运用量子化学描述物质结构和反应体系,使得教学内容深入到学科前沿;二是结合现代物理化学和统计力学表述的反应理论处理化学反应问题,对化学反应中间体、溶剂、酸碱理论等重点内容展开讨论;三是兼顾素材的广度与深度,不仅包括重要的物理有机化学基础知识,也引入了大量近年来的前沿研究成果。总的来看,这本书为中文物理有机化学教材的编写做了十分难得的探索,丰富了我国有机化学教学的优秀资源,不仅可以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现代有机化学的理论框架的教材使用,也可以供生物医药、材料、能源等其他领域人员在相关科学研究中参考。作为一名物理有机化学工作者,我郑重地向大家推荐这部教材。

程津培          

2016 年 8 月 29 日

北京大学周公度教授在审阅书稿后推荐本书:

本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楚,说理简明,图像清晰,通过许多有机分子的实例,阐述它们的结构、性能和反应历程,是一本很好的教材。

1981 年 Nobel 化学奖得主 Roald Hoffmann 也高度评价本书:

(This physical organic textbook) is comprehensive, at a good intermediate level, and balanced. I like the introduction of frontier orbitals, and DFT concepts of hardness.  (这本物理有机教科书内容全面、水平适中、取材均衡。我喜欢其中对前线轨道的介绍和硬度的密度泛函概念。)

我们写作时,参考了国内外不少经典教材的思路,形成了现在这本书以结构和原理为主线的写作思路。首先从有机分子结构出发,按不同层次分析其电子结构(第一章)、立体结构(第二章)和超分子结构(第三章);然后引入基本的有机反应原理(第四章),继而讨论有机反应中间体(第五章)、有机反应的溶剂环境(第六章)和酸碱条件(第七章);之后再深入论述有机反应中的电子行为(第八章);最后介绍研究有机反应的实验方法(第九章)。本书在每一章后还配有一定数量的练习题,读者可以通过练习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我们没有对有机反应机理进行传统的分类和详细讨论,主要考虑到它们更多的是基本原理的应用,同时也有课程容量上的考虑。全书目前的篇幅可供 48~64 学时的物理有机化学课程选用,也可作为有关科研人员学习和从事科研工作的参考书。

在新书付梓之际,我们要感谢一直关注物理有机化学教学建设、特地拨冗为本书撰写序言的清华大学程津培院士,感谢为初稿提出大量宝贵意见的北京大学周公度教授,感谢高度评价书稿并授权我们使用他题签的 Cornell 大学 Roald Hoffmann 教授,感谢关心和审阅书稿的清华大学张希院士,感谢支持和关注我们书稿编写工作的清华大学尉志武教授和帅志刚教授,感谢在书稿形成过程中提供过各种帮助的王志鹏、任佳骏、白赟昊、陈石、范瑞希等同学,感谢曾经担任过物理有机化学课程助教的清华大学陈超副教授、廖骞博士、赵鹏博士、蔡尚君同学,感谢在我们书稿撰写期间(2013—2016 年)全部选修物理有机化学课程的清华大学化学系本科同学,最后还要特别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曹瑛博士。本教材的编写得到清华大学本科课程教学改革项目(ZY 01-3)的经费支持。

       写作这样一本教材,我们也没有太多经验,限于我们的水平和能力,其中一定还有不少错漏和不足,祈望读者不吝赐教,帮助我们在将来完善这本教材。我们的电子邮箱是 cjxi@tsinghua.edu.cn 和 dengg13@mails.tsinghua.edu.cn,欢迎随时来信讨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1486-1037264.html

上一篇:为什么生命科学领域质疑与“造假”频发?
下一篇:化学需要什么样的理论?
收藏 IP: 166.111.28.*| 热度|

3 强涛 mxt110 xche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1: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