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看《探索发现》这个栏目。这个节目做得非常好,它有两个很典型的特点: 第一,不忽略每个细节;第二,总是提出一些新的疑问。所以《探索发现》总是让人有跌宕起伏的感觉,让人忍不住往下看。举一个例子,在"乐山大佛"节目中,他们提出了几个非常漂亮的问题:(1)为什么在碑文中有"弥"等简体字存在,要知道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使用繁体字的。(2) 为什么在弥勒大佛旁边还有两个天王,属于晚唐风格,和弥勒大佛的风格完全不同。 (3) 为什么墙上有很多小孔,目的何在。(4) 为什么在唐朝的文史中见不到"弥勒大佛",取而代之的是"古佛"。 (5) 为什么在杜甫等唐代大诗人的诗词中从来没有出现"弥勒大佛"。这些都是非常漂亮的问题,而且有些问题非常难想到,因为它们看起来和弥勒大佛没有任何关系。回答这些问题是《探索发现》的主线。
我大概在2006年的一天,在宿舍看这个节目,忽然灵感一来: 其实我们做研究也应该如此。那时我刚读研究生,还没有开始做研究,只是读过一些文献,开过几次组会。我意识到,我应该要努力多问问题,尤其不要忽略每个细节,就像这个节目一样问问题。有些很傻的问题,其实并不傻。有些时候我们看一篇文章,会觉得所有的问题都回答了,都很完美了。但是,如果我们继续追问细节,问题就都暴露出来了。为什么它要做这个假设,为什么不用另外一个方法来做,为什么它的结果是和温度的平方,而不是立方有关,为什么它的曲线不是对衬的,我们是否可以用别的方法,等等。其实我们做研究的过程,就是努力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而一个人的水平高低,其实都和问问题的水平有关。上面提到的"乐山大佛"节目中提到的一些问题,都是高手提出来的典型。
我已经记不得当时看的是哪期节目了,这里用"乐山大佛"充当例子说明我当时的感悟。我后来的很多研究,也都是按照这个方法展开的。不停地问问题,然后不停的去找答案。也因此有了一点不错的收获。其实自从我读大学开始,我的老师就告诉我多问问题,但是都很空洞。而《探索发现》真正教我如何问问题,所以它是一个非常好的“实战”教材。
所以,对于各位老师来说,我强烈建议您让您的学生看《探索发现》。无论您是哪个专业,您的学生都可以看得懂这个节目。了不起的是,这个节目包含了我们做研究的精髓,而且是活生生的例子,比空洞的传教要有说服力的多。所以和大家分享我做研究的一些经验,这次顿悟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也希望我的顿悟可以受惠更多的学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09494-636019.html
上一篇:
光谱测量小问题下一篇:
关注中国男女比例失衡(1): 男女比例和封建思想有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