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tu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tuo

博文

基础科学研究应是一种文化———兼论科学院

已有 5453 次阅读 2011-5-27 19:0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style, 科学院

       邀写一篇关于科学院的文章参与最近的讨论。想来想去,也写不出在已经发表的文章之后够对读者有所启的文字。只好从自己有所感悟的事情出,兼一下科学院,以馈编辑部的盛情。


       所指的基研究包括自由探式的基础科学研究和用基研究。这类研究于人献在于深化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及认识能力、丰富人类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律的知、同时熏陶和提升人的文明和文化。这类研究的特点之一是研究者可以在好奇心、窥测到大自然秘密的兴奋感、以及实现前人及同辈没有达到的高度的满足欲的驱动下孜孜以求,利益和压力的驱动并不必须。比如,在文革中大批“成名成家”、“白专道路”的年代,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这样的中国官方研究机构内,也有人背着所内当局,在一个废弃的厕所内从事研究,以至自己成为批判对象。研究者自身无名、无利、有害。可见布鲁诺现象不仅西方独有,中土也存,这是人性使然,文化所趋。


        当然,还有不少研究,甚至包括一些基础研究必须顾及功利得失。比如,自然环境大幅变化,人类生存遭遇威胁时寻求解决之道的科学研究(对应环境急剧恶化);诸国相争,国家生存悬于一线的研究(“两弹一星”、神XY);以及关乎商场上优胜劣汰的技术制高点竞争的研究等等。对于这类不得不与时间和对手赛跑的研究,自然不能全凭自由探讨,在一定的判断下,“集中力量办大事”也许是不得已的选择。


        上述两类研究均为人类(或部分人类)的生存所须,虽然两者之间有时难以划出明确的界限,却各自顽强地存在:放弃第一类研究,人将不人;放弃第二类研究,惨遭淘汰。于是,便产生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应以何种态度对待两类目的不同而内容重叠的研究?将第一类研究彻底功利化,让其关乎饭碗、职称、奖金、名誉、权势(学而优则仕),则其被抽掉了文化精髓,蜕变为本质上而意义上的第二类研究。人类将加速向科技动物的演进。为第二类研究张目的逻辑不难理解,不再着墨。


        回到兼论的话题上来。第一类研究涉及文化的熏陶,教育意义显著,更适合在大学进行(并不意味着褒赏眼下的大学比科学院的文化熏陶做得好),而科学院本来就是满足国家重大科技需求的产物,更适合第二类研究。即使退一步说,如此,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上会更合理些?



科网博主建言中科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0942-448665.html

上一篇:创新成果转化的主要制约不在教育
下一篇:重贴:物业税如何保护技术经济乃至全民经济?
收藏 IP: 72.76.226.*| 热度|

8 曾新林 武夷山 刘立 肖重发 杨正瓴 唐常杰 张彦斌 Majorite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3: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