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法则最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uoxc 用全新数学观下的计算实验技术,反对生物机械主义,探寻振兴中华之路。

博文

对2011科学网年度人物朱清时的评论

已有 3741 次阅读 2012-4-16 21:25 |个人分类:全新数学观|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office, black, 朱清时, 2011

 

我是非常敬重朱清时的,也完全理解他在教育界推行去行政化改革的初衷。其实去行政化这个改革在科技界更为重要,是中华民族能否振兴的关键。

 

    我和朱清时是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的同事,前几天在科学网发表了1999年和2004年给朱清时的两封信,谈到了83年,他刚从美国回来,我帮他解决分子力场计算程序错误一事。下面我再补充两点,幸许对朱清时南方科大的探索,乃至我国的科研教育改革有所裨益。

 

一、朱清时出国前缺乏算法教育,(也是我国出国访问学者和留学人员的普遍现象)而算法恰恰是现代科技的核心技术,到国外是学不到的,关键算法化钱也买不到。(国内只有李国杰院士认识到这点,并批评国内计算机教育重硬件不重软件,软件教育重偏程不重算法。)

 

我们曾为程序是否有错争论过叁次。开始,朱以为麻省管理计算机工程师象他一样坦诚,在他刚算完一组分子力场数据,就违规从计算机里给他打了一份原程序,以履行作为“朋友”的承诺,怎么会是假的呢!?而不相信我这个从中学数学老师考到盐湖所的助理工程师。后来没办法,用画程序框图破译这个程序,发现这是一个专门对付不懂算法的中国学者的,早就在计算机里备好的,在计算机里还能不停算的(不显示出错信息的死循环)严重错误程序,改都没法改!最后,只保留原程序的输入输出部分,中间关键的计算矩阵特征值部分,用我调试通过的国内程序替代,其余的迷魂阵(GO TO 满天飞语句)全部去掉,得以计算正确。

 

    二、朱清时目前还不适应计算机引发的数学革命,特别是计算革命。这一情况,在我国科教界也是普遍存在的,也是我国教育培养不出一流人才,科研出不了一流成果的关键所在。

 

其实这一情况在国外80年代,也是普遍存在的,所以90年代有詹姆斯.马丁的《计算机引发的经营革命》(原名生存之路)一书。

 

美国最早适应这种转变的,都是年轻的直观主义学派精英,大多在美国国防部、航空航天部门。我是93年,从李国杰院士从国外参加人工智能学术会回国,介绍如何采用直观主义构造性算法,解决形式主义人工智能学派,数十年都无法解决的智能控制问题:“火星观测器自动行走控制”,了解到这一情况,从而开始了对直观主义学派的历史和应用现状进行考察。考察的结果创立了我的全新数学观。(已在科学网我的博客上发表)

 

1999年,我的全新数学观刚成稿时,就寄给朱清时,请他提意见。可能是他并不理解我的全新数学观,又知道我的性格和科学态度,没有十足的把握,和特别能说服人的实例,是不会轻易推出科研成果的,所以至今未发表任何意见。

 

后来发现,直观主义数学,特别是早期的直观主义数学观点,在我国科教界历来是排斥的,当然朱清时也不例外。目前,只有少数归国学者意识到这点,但没有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光证明可行是不够的)我用全新数学观指导下的计算实验技术,开发出的“智神装箱技术”,生动地体现了如何根据生产现场提出的世界难题,构造模型和算法,直接解决问题产生效益,不存在研究转化问题。

 

因此,我认为朱清时的改革,在政府的支持下,可能会成功;但他创办世界一流“研究性大学”肯定是不会成功的。因为我的全新数学观和马丁的研究都表明,遵循自然规律,对人类有益的基础研究,可以在生产现场进行。

 

最后,以我在2004年给朱清时信的最后一段,作为我对此次评选的期望:能组织包括吴文俊院士、李国杰院士在内的专家,对全新数学观进行评估。

 

维纳创立控制论的过程,说明创新的火花是在跨学科的激烈辩论中产生的。只有在这种既宽松又毫不留情面的思想交锋中,才有可能发现基本问题,取得新的突破。我倡导思辩学风就是基于此。真理是越辩越明的,关键是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和时间的考验。只有如此,才可除去浮躁,振兴中华。

 

                             罗祥存   2012-4-16

                             手机:15274996564

                             Lxc01@tom.co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08260-560058.html

上一篇:计算实验技术
下一篇:遵循自然规律的知识、技术才对人类有益
收藏 IP: 113.246.39.*| 热度|

2 戴德昌 ddsers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