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SC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ESC

博文

从教二十余年的悲欢、期望与责任-4

已有 1805 次阅读 2017-1-16 11:21 |个人分类:科研回忆录|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一般教师只关注评审的基本条件和程序,有些人会意识到开评前要找找评委、拉拉关系;其实这些事对于能否通过评审都不重要。关键就在于看似合理的三个环节,即三个待选评委组的组成,由谁挑选当次评审的评委组,当次评委中被人控制的可能人数。系一级的职称评审,一般都比较公正。因为这是直接用人的单位,高级职称的多少、评审是否公正等,将直接影响教学、科研;当然也直接影响着系主任的业绩。西北建筑工程学院的评审问题,主要出在院级评审上。那位已死的院长在世时,能够有效地控制着高级职称评审的所有环节;在评审时可以一个眼神定乾坤!在他主政的这段时期,结党营私、任人唯亲,人才大量流失,几乎葬送了这所专业当时走红的院校!后面继任的院长、书记,即是具有超强能力、超凡的举措,也很难改变这已经根深蒂固的颓势;何况还没有遇见过这样的领导。那位前院长留下的党羽们能够兴风作浪,决不是免除这些人的职务就能够解决问题。而那些不合理的制度、结构、习惯做法、以及人才已经大量流失的问题,都是十分难以在几年内解决、挽回的。那位院长上任不久,两位教师出身、同时上任的副院长便发现了问题。内部无法沟通解决,两位副院长便同去建设部反应情况。这两位副院长分别主管教学、科研,又都是老教师、当过系主任,具有教授职称,在教师中口碑也很不错。他们同去北京反映问题,必然是关系到学院发展前途、生死攸关的大事。更加出乎教职工意料之外,建设部的处理方式非常坚决、果断,简单地解除这两位副院长的职务了事!事后也没有做任何说明或解释。这位院长最擅长的手段是“党同伐异”,当然是结党营私的“党”。那位被免职的主管科研副院长,去了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任教。此后不久,又有一位教授被逼走,到交大做了建筑系主任。还有一位职称被卡的清华大学建筑专业文革前的老研究生,调去西工大当了建筑系主任,并顺利晋升为教授。学院的人才大量流失,因而恶名远播。正如秦相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所说的那种状况,“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所不同的是,我院已经成了这种状况,而秦始皇看过李斯的“谏逐客书”后就醒悟了。秦国不仅没有衰败,而且还统一了中国。如果能够预知那位院长任职后的情况,我也会“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不过我已经懵懵懂懂地走进来了,当下为了完成那个艰难的研究目标,也只能默默忍受这一切。不然,那还能称得起“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的决心吗!

 其实控制职称评审票数的奥妙,首先是三个待选评委组这种貌似公正的形式,其次是三分之二多数票通过的弊端。在长期执行这种评审方式中,教师们也已经习以为常;即是更换了院领导也无济于事。因为以前所留下的三个待选评委组的成员,不可能完全更换。只可能修修补补,除去几个声名狼藉的人,补充几个新人而已。所以一些余党仍然有机会,报复那些力图变革的出头者。利用职称评审来消磨他们的斗志,让新班子的名声受挫,同样也使教职员工对新班子丧失信心;真个是“一石三鸟”。当下评审通过的票数标准也有问题;大概是因为知识分子获得高级职称太过重大,二分之一多数通过的老办法,被修改成了三分之二多数通过。这种修改不仅仅提高了知识分子获得职称的难度,而且也大大降低了阻止教师通过职称评审的难度。对于基层单位而言,这种老办法是基本合理的。因为想要保证一个人过关,与想要阻止一个人过关的难度是相等的。这种老办法,对于那些尚且要顾及自己声誉的领导们,要想控制阻止通过评审的票数,难度非常大。按照现行通过评审的办法,不想让一个人通过评审,只要控制三分之一多数即可;显然要比控制二分之一多数容易许多!有一位在本院因声名狼藉而被免职的余党,在那位院长死后仍然能网罗一些评委,连续两次阻止我通过教授评审;就是利用了“三分之一多数”落评的弊病。合校以后的评委会,由原来三校的人员组成。我仍然坚持在评审前不找评委,也没有到会介绍情况。还是使用原来申报材料、内容一字未改, 仅仅按要求更换了申报材料的封面。却以饱满的教学工作量、副教授任职期间的十多篇论文及一本研究专著,顺利获得了教授职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8426-1027899.html

上一篇:从教二十余年的悲欢、期望与责任-3
下一篇:从教二十余年的悲欢、期望与责任-6
收藏 IP: 1.85.11.*| 热度|

1 马建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2: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