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至善|大学至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cj2212916

博文

[转载]【图片新闻】DARPA的新设想可能将海洋生物群体变成一个巨大的潜艇探测网络

已有 2365 次阅读 2019-3-14 09:42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正在研制一种海底潜艇探测系统,五角大楼的研发部门希望通过了解海底动物的行为,包括鱼、虾和微小的浮游植物,以便使用它们来探测海底行驶的载人和无人潜艇。这样的网络将增强美军探测静音潜艇的能力。


传统上,在海洋中探测潜艇有两种方法:主动声纳和被动声纳。主动声纳将声音脉冲发射到水中,当脉冲反射回发送器时,可以根据回波信号来定位可能的敌方潜艇。虽然主动声纳的作用很有效,但自己发射的声音脉冲会暴露自己的位置。被动声纳包括探测声纳信号或敌舰发出的其他噪音。虽然保证了自身的安全,但如果敌方潜艇足够安静,就不容易被发现。


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目前正在研究一种生物行为,尽管与被动声纳类似,但它可能是探测水下船只的第三种方法。持续的水生生物传感器(PALS)计划寻求利用海洋生物,包括黑鲈、歌利亚石斑鱼和响虾,作为一个生物构成的水下传感器网络。例如,歌利亚石斑鱼能感觉到轰鸣的机器声。如果一艘经过的潜艇打扰了石斑鱼,会导致它发出声音,那么不管潜艇有多安静,水下监听站都能从石斑鱼的反应判断出这种异常。


DARPA将PALS描述为“一个为期四年的基础研究项目,需要在生物学、化学、物理、机器学习、分析、海洋学、机电工程和弱信号检测等领域做出贡献。”DARPA目前正在资助五个团队来研究这个问题。一个由雷神公司领导的团队正在研究如何使用响虾作为可能的水下传感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潜艇利用响虾虾群的嘈杂声来掩护自己,从而顺利进入日本港口。


雷声公司的研究小组由科学家艾莉森·拉斐尔(Alison Lafferiere)领导,他对《大众力学》(Popular Mechanics)说:“雷声公司正在开发一种新型系统,用于探测沿海水域的载人或无人水下航行器,该系统将利用环境中自然存在的有机体发出的声音。该系统将利用响虾发出的响亮脉冲声作为多静态声纳系统的信息来源,检测水下航行器对这些声音的反射。为了提高性能,系统还将监听水下声景(即环境中所有动物发出的声音),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检测水下航行器入侵引起的声音变化。”


利用海洋生物探测潜艇是一个新的想法。不像海豚和海豹那样,鱼和虾不需要经过训练,它们只是对外界刺激的自然反应,而这种刺激恰好是潜在的敌对航行器。当然,所有这些都依赖于海洋生物的数量来保持它们的效用。例如,歌利亚石斑鱼可能是一个伟大的潜艇探测器,但在它称之为“家”的大西洋水域,也极度濒危。在不久的将来,过度捕捞和气候变化可能会影响五角大楼生物计划探测敌方潜艇的能力。


响虾


美国空军正在尝试一个新的无人飞行伙伴。


3月5日,在亚利桑那州尤马试验场,美国空军与承包商Kratos Defense一起进行了XQ-58A Valkyrie的服役测试。这架原型机是为了测试无人驾驶的“伴飞”无人机与载人战斗飞机合作的生存能力,在波音澳大利亚公司(Boeing Australia)推出自己的“忠诚僚机”无人驾驶飞机一周后,这架原型机进行了试飞。


Valkyrie于2016年7月发布,由美国无人机制造商Kratos无人机公司设计。根据美国空军的说法,XQ-58A是Kratos和空军研究实验室在低成本可消耗飞机技术(LCAAT)项目下共同努力的结果。正如2016年《大众机械师》所指出,当《开发合同》宣布时,Valkyrie将能够在短时间内以0.9马赫的速度飞行,拥有1500海里的航程,并且能够携带至少两枚GBU-39小型炸弹。其价格也相对便宜:前99架每架300万美元,如果购买超过100架,每加200万美元。”


XQ-58A总共飞行了76分钟,表现完全如同预期,预计将进行五次试飞。Valkyrie的合同规定了该机是一种能够低空“打盹”飞行、高空巡航、防御防空机动、进攻防空机动以及压制和摧毁敌方防空系统的无人机。


一段戏剧性的新视频显示了俄罗斯空军战斗机拦截美国空军间谍飞机的情景。据称,这段录像是在波罗的海上空拍摄的,是美俄两国军用飞机遭遇的典型场景。


位于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地区切尔尼亚霍夫斯克空军基地的苏-27。


RC-135 Rivet Joint,2006年。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号:qrcode_for_gh_60b944f6c215_258.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686-1167441.html

上一篇:[转载]【源码】Viewer3D工具包
下一篇:[转载]【计算机科学】【1998.09】用神经网络预测金融市场的方法和准确性分析
收藏 IP: 60.169.3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3 20: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