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jaminli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njaminliu

博文

对《心外传奇》的一些意见

已有 7341 次阅读 2012-10-1 12:20 |个人分类:其他|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医学史, 李清晨, 心脏外科, 科普理论

  李清晨著《心外传奇》(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6月)是一本很好的医学科普。中文科普界能够出现这样的体例完备、技巧成熟的作品,无疑增强了大家对未来中文科普市场能够欣欣向荣的信心。

  科普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应用文。掌握了一定的格式编排和写作技巧,其实并不难写出好的科普。以“一阶科普”为例,这是直接以科学文献和相关人物传记为原始资料写作的科普,往往是第一次把所涉及的科学知识介绍给读者。我看过的国外“一阶科普”都有完备的参考文献目录和索引,有的还有术语解释、大事年表和人物小传。实际上这些附录性质的文字编排起来并不困难(虽然可能会耗费一些时间),因此应该把它们视为“一阶科普”的必要组分。《心外传奇》也是“一阶科普”,书中有“大事记”、“主要人物索引”和“参考资料”(长达8页),在格式编排上就相当完善,“达到了国际水准”。

  好话不多说,下面我来批评这本书的不足。当然,批评的目的不是为了贬低作者,而是为了相互交流写作经验,共同促进中国科普水平的提高。

  医学是一个专业名词特别多的学科,以李清晨介绍的心脏外科为例,不仅有科学性的各种解剖学和病理学术语,而且有技术性的各种外科技术(特别是各种术式)术语,绝大多数专业名词都是一般人闻所未闻的。在科普中对专业术语的处理大略有两种方式:其一是在不影响叙述的情况下完全避而不谈,其二是在必须提到的情况下(特别是第一次提到的情况下)加以通俗的解释(用文字或图片均可),至少是指出其所属范畴(比如如果我在植物学科普中必须提到“金丝雀虉草”,我未必要详细解释这种植物长什么样,原产地在哪里,名字怎么来的,但我至少要指出其范畴——这是一种草本植物)。总之,作者应该明白哪些术语对一般读者来说是陌生的,然后尽量避免这些术语在未做任何处理的情况下突兀出现在读者眼前。

  《心外传奇》对专业术语的处理大致令人满意。比如心脏的主要解剖结构,作者在开篇未久的第7页用一段文字加一幅图片作了简洁全面的介绍,我相信对于学过初中生物课的读者来说,已足以让他们记住这些结构,而不必在阅读后文的过程中再频频翻回到这一页重新查看。但是,全书在这方面仍有缺憾。

  举例来说:第11页突然出现了“动脉导管闭合”和“动脉导管未闭”两个术语,就令我一头雾水。虽然同页的下面有“既然外科医生可以将肺动脉和主动脉之间的管道闭合”一句,能够让人猜到“动脉导管”就是“肺动脉和主动脉之间的管道”,但是这个管道在第7页的图上并无显示,而且我也从未听说成人的血管中还有这么一条通道。在网上查询后我才得知,动脉导管是胚胎时期的一条重要通道,但在胎儿出生后即关闭。显然,像这样的概念理应向读者解释清楚。

  第25页出现了“闭式手术”一语,但语焉不详。闭式手术的“闭式”的真正含义在于不能直视手术部位,但如果对心脏内部做闭式手术,总还是要打开心脏的某个部位的(比如后文介绍的闭式二尖瓣扩张术,就要从左心耳部位打开心脏)。但是,如果望文生义,就会理解成保持心脏的完全“封闭”状态做的手术(特别是在作者在前面刚刚强调过“对心脏完整性的任何损害都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的情况下)。我认为作者在此应该把“闭式”的真正含义解释一下。

  第32页的“转介”一词,乍一看也让我愣了一下,当然很快就明白,这是指医生把病人“转移介绍”给另一位医生。其实这里完全可以不用“转介”这个词,就直接用前文的用语“推荐病例”就可以了。

  第49页的“心脏导管检查”一语,在后文第九章有详细介绍。因此在这里可以加一个括注:详见本书第九章,可以体现出全书内容前后照应的关系。

  第八章“妙手成桥,仁心仁术”介绍的是一般人耳熟能详的“心脏搭桥术”,但这一章的文字明显比讲述心脏外科创立史的前四章粗糙,出现了颇多解释不到位的术语,比如第125页的“心肌隧道”和“血运”。血运的英文是blood supply,翻译成“供血”既通俗又不失准确性,因此也没有必要使用“血运”这个过于专业的用语。

  第十章“风湿啮处,当何如之”介绍的是瓣膜外科。我认为作者应该对“二尖瓣狭窄”加一句解释:狭窄的不是二尖瓣本身,而是二尖瓣之间的开口,否则,这又是一个容易望文生义而误解的术语。第161页的“左心耳”也应该解释是左心房的一个部位,并指出为什么从这个地方切开心脏外壁是比较安全的。

  除了上述的术语解释问题,《心外传奇》的另一个缺憾,是对心胸外科史的介绍仍有不全面之处。正巧,在我从网上买到这本书、还没有开始看的时候,我正在写一本名为《生物学五千年》的少儿科普。在写到外科手术史部分时,我原打算以《心外传奇》为参考资料,但转念一想,还是决定从网络上搜索相关资料,这就让我在没有看过《心外传奇》的情况下从其他独立途径预先了解了一部分心脏外科史。

  我赞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院的高卫东博士在本书“序”中的意见:作为抗凝剂的肝素的发现,对于心脏外科学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而作者在书中没有强调这一点。和肝素的发现同样重要的是法国医生卡雷尔在20世纪初创立的血管吻合术,为后来的器官移植奠定了基础,而书中对此也仅是在第172页一笔带过。

  此外,就第十二章“终极挑战,巧夺天工”介绍人造心脏研发史来说,作者在书中没有提到196944日利奥塔(Liotta)和库利(Cooley)进行了第一例人造心脏移植手术的史实,也没有看到报道库利和德贝奇(DeBakey)在德贝奇去世前一年(2007年)最终和解的文章(书中误称两人到德贝奇去世的时候仍未和解)。因此,关于利奥塔、库利和德贝奇三人的故事,仍有待于进一步的了解和展开。由于人造心脏研发史被作者当作全书的压轴内容,一般读者又可能对这一惊人的技术充满更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我希望这一章在本书第二版中能够得到进一步补充完善。

  最后,对书中一些人名的翻译再提一点小意见。创立B-T术的H.B. Taussig,其姓氏应译为“陶西格”,更接近原发音;在网上的查询结果也以“陶西格”居多,不知作者为何译为“塔西格”。19世纪法国著名生理学家C. Bernard,其姓氏应按法语发音译为“贝尔纳”,而不是按英语发音译为“伯纳德”。苏联医生V.P. Demikhov的姓氏,如果熟悉俄语发音和拉丁转写规则,应该知道要译为“杰米霍夫”而不是“德米科霍夫”。人名翻译问题也许是小事,但我希望科普界也能够把这个小事重视起来。

 

2012.10.01



科普“乱象”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5599-618320.html

上一篇:让大学生的亚文化在励志书中闪光
下一篇:“北大看花”二则
收藏 IP: 115.171.234.*| 热度|

3 李天成 杨月琴 crosslud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2: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