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维不能太发散
好不谦虚地说我有一个优点,就是我的联想能力比较强。那么什么是联想能力呢?我的体会就是,在你看/听/想到一个东西时,你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与它相关/相似的不同领域的知识。比如说,我听/见到这么一个习语“人生如歌”。小的时候其实我不理解这个词的真正含义。后来长大了,我慢慢地懂得,之所以说人生像一首歌,其实主要是指这二者之间有共同之处。共同之处是什么呢?通常一首歌都有前奏(低音),开始是平缓(中音),然后逐渐上扬(过渡),最后达到高潮(高音),然后下降,接着又是一个轮回达到新的高潮(高音),最后是尾声。当然这是一般的情况,有的歌其实不会有这么多高潮,有的歌甚至可能一直都没有高潮,但好的歌并不影响它的感染力,因为歌曲的生命在于它能打动人心,不在于它的难度。其实,细想一下,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啊!
扯得有点远了,现在书归正传,谈谈联想思维/发散思维在我的研究上的应用。最近我遇到点小麻烦,其实是幸福的烦恼。这段时间我一直集中精力在写papers。我的计划是今年到明年一作的文章3-5篇。记得我读硕士期间我刚学着写论文的时候,我的导师曾向我传授写作秘籍。写论文有什么秘籍呢?导师说,论文其实是一点点“填”出来的。通常你写东西,其实心里已经有了一个腹稿。题目怎么写,摘要怎么写,然后是前言,正文,结论。也就是说一篇论文是由这几部分组成的。导师说,当你心里有这么一个腹稿的时候,你就把这个大的框架先写出来,然后里面的内容再一点点填进去。这样的好处是能让你的日后的学习有针对性。比如说读文献,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你不做记录,文献读完是会很容易忘掉的。然而,当你心中有很了这样一个的论文框架时,情况就会大大改观,因为你可能会把你读文献的收获“填”到你的论文框架的引言里面。所以当你慢慢地一个表,一个图,一段分析这样一点点地积累到一定程度,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你已经几乎完成了一篇论文,这就是水到渠成。这个方法最大优点就是有的放矢,提高写作效率。以前听别人讲,有的人出口成章,提笔成文,其实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我的写论文的习惯一直沿用这个方法。但Every coin has two sides。我在应用这个方法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比如说当我专注写第一篇论文的时候,我经常会因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而发酵,联想带出很多新的有趣的问题。这样的结果就是,当第一篇论文只完成了70%的时候,第二,第三篇文章也同时完成了50%,30%,然后是第四篇,第五篇。。。这让我既兴奋,又有点担心。兴奋的是我很享受我现在的状态,真有点左右逢源的感觉,新的idea不断冒出来,而且我能预感到实现的可能性很大。但让我担心的是,我这种联想思维,发散思维有时候怕收不住。收不住的结果是,昨天我总结了一下我最近的研究进展,竟发现我几乎在同时写6篇论文!这可怎么得了!
今天大老板来我的office 闲聊,我忍不住跟他聊起了我的这个状态。老头兴致很高,说,很好! 这个状态很好。但你要注意,按照我以前的经验,这个时候,不能再发散下去了,该focus on 一点上了。现在需要做的是one by one地完成你的这些论文,不然这个状态一个人是不能长时间保持的,一个突发的事情都可能导致你失去哪怕是完成你的一篇论文的冲动。另外,老头临走前叮嘱我,说,你的这些ideas其实可以让你的学生去完成一些。你一定要注意转变你的角色,现在你是导师,培养学生是你的一个重要工作任务之一。我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觉得,很多难题与其花费精力指导学生去完成,有那时间,自己早就搞出来了,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你要充分调动你的学生的积极性,让他帮你实现你的idea。这个指导工作比你自己单干更加重要,更有意义,因为一个团队的力量要远远超过一个人的能力.
听着老头的话,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不由地感叹,姜还是老的辣呀!20年后,等我到了他的年龄,我能超过他吗?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8: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