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Y2012

博文

老外如何看SCI? 精选

已有 16346 次阅读 2020-2-26 14:46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老外如何看SCI?


我们都知道SCI是美国人搞出来的,那么美国人的高校一定对这个指标非常看重。事实并非如此。我参加过一些美国的基金评审,评奖,发现美国的学者通常用的Google Scholar 上的数据,包括论文发表数,H因子等,并不怎么用SCI的数据。为什么呢?理由很简单Google Scholar 包括的数据库更全。同样,澳大利亚的学者通常应用的是SCOPUS的数据,也不用SCI的数据。而我们中国的学者通常用的却是SCI的数据。为什么呢?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Google Scholar 和 SCOPUS涵盖的数据库太多,尤其很多中文的杂志都涵盖了,这样拉不开差距,而SCI数据库里的杂志相对较少,想进这个数据库似乎更难,难能可贵嘛,所以中国学者通常用SCI的数据。

其实用哪个数据库,关系都不大。就H 因子而言,Hsci=Hscopus-2=Hgoogle-4。对绝大多数学者而言大概都有这么个规律。那么老外的学者如何看待这些数据呢?这么说吧,在我们这个领域,我接触过的大教授,无论哪个国家的,还没有一个不关心不看重自己的这些数据的,只是不挂在嘴边而已。但在他们的各种申请材料里无一例外地会醒目地列出。很显然,这些数据就是他们的工作认可,甚至荣誉,从来不担心被人非议。其实道理也不难理解,因为他们相信,这些数据就是他们研究成果影响力的一个真实反应,因为他们没有绞尽脑汁地去人为地运作这些数据。

也许有人会问,这些大教授为什么不利用他们的人脉去运作?我想主要原因就是不好意思。那么为什么他们能做到不好意思?道理也很简单,因为他们想不通,运作这些有什么好处?不但没好处,还会有很大的风险。更进一步讲,这些数据虽然重要,但和他们的个人经济利益没什么关系,不会带来额外的收入。举个例子,我认识一位老教授,成为教授已经快30年,而我晋升教授才一年。而我们的工资却是一样。这让我觉着很不好意思,因为这位老先生科研成果比我多,教学比我好,车开的比我破,穿着比我邋遢,怎么挣钱能一样呢?我实在有点不好意思。光不好意思有什么用?相比这个老教授,我能做的除了更加努力工作,我不知道还能干什么。那么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位老教授,为什么能心里平衡呢?我想了又想,无非又两个原因:一是在国外,教授的工资都不低,大富大贵是不可能,丰衣足食肯定没问题。另外教授的工资和高级讲师的工资税后也差不了多少,都能老婆孩子热炕头。我曾经和一位高讲的朋友聊过这个事 ,他说有的人更加聪明,更加努力,上教授是理所当然的,而他呢,课程讲得好,学生都喜欢,所以他很满足现状,干一辈子高讲也没问题。也就是说大家无论是讲师,还是教授,大家在经济收入上没有太大的差别。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那位老教授为什么还能如此敬业,几十年如一日?这里面也有两个原因,一是职业精神。什么是职业精神?就是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仍然能一丝不苟地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另一个原因,那就是情怀。什么是情怀呢?我的理解是在我们国家搞“两弹一星”那些人拥有的就是情怀。当然,不同人的对情怀的定义是不一样的,但那种心无旁骛,无问东西的精神,总是让人敬佩的。

总结一下,要想让一个高校的教职人员安于自己的岗位并有情怀,待遇问题首先要解决。目前科研评价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其实都是利益问题。只有把教职员工的待遇真正提高到衣食无忧的程度,各种指标的考核才能和利益真正脱钩。一旦和经济利益脱钩,所有的指标才能回归其原来的职能,才不会被乱用。也就用不着不断地拨乱反正了。

那么如何解决待遇问题?其实美国高校的做法是可以参考的。那就是严把大学助理教授的引进门槛,能进来的都是精英,并配以相当的待遇。其实说句题外话,在国外,真正情商,智商都顶尖的大多人才并不在高校。这些人的收入比高校教授高很多。当然中国的高等教育有自己的历史和国情,需要一步步地来。凡事不能搞一刀切。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论文与评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2836-1220505.html

上一篇:本科毕业生怎样才能受工业界欢迎?
下一篇:人生不需要提速
收藏 IP: 134.148.218.*| 热度|

75 王从彦 徐明昆 陈理 段法兵 李文靖 刘金涛 蔡宁 陈波 刘立 杨顺华 张永刚 王明明 武夷山 胡文兵 许培扬 杜学领 庞峰 李剑超 范会勇 强天鹏 蒋敏强 杨正瓴 王卫 张士宏 张北 朱江峰 郑永军 季丹 黄永义 马鸣 吴嗣泽 曾杰 刘金义 宋俊 孔梅 王彪 高义 朱秀榕 彭真明 梁洪泽 赵斌 王安良 霍天满 闵应骅 刘浔江 李雪 傅国旗 张明武 冯大诚 孙立杰 雷蕴奇 马陶武 朱志敏 左小超 向左甫 宁利中 丰成君 张英姿 孙颉 蒋功成 施树明 张红光 李得建 周浙昆 徐冬冬 赵吝加 孙志鸿 信忠保 吕健 王启云 曹家樅 李晓姣 崔书溪 夏志 杨金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4 个评论)

IP: 114.99.213.*   回复 | 赞 +1 [31]姚志锋   2020-3-1 09:25
在国内行不通,原因:
1.国内人多;
2.人是趋利的,待遇好了都争着去;
3.都放进来没那么多钱;
4.不都放进来且没标准严卡,结果只能是劣币驱逐良币,教学科研优秀的普通人会毫无机会。
综上,标准定高一些是利大于弊。
回复     明白人。
2020-3-6 15:16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假论文(结果)看多了,审稿时会“枪毙真结果”。

是劣币驱逐良币?
不!!
  
而是
是劣币掐死良币!!!!!
2020-3-14 18:112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00.36.17.*   回复 | 赞 +1 [30]周军宜   2020-2-29 22:45
1. 国内高校教师工资其实不低了,但是国内钱基本是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人们总想更多的钱,而发达国家老百姓普遍容易知足
2. 国内发文章作假风险小,收益高
3. Google被封:-)
回复  大学老师一年十几万  实在是太低了,如果真的要衣食无忧,需要在后面加上一个0
2020-4-18 13:39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20.244.140.*   回复 | 赞 1 +1 [29]闵应骅   2020-2-27 15:47
要全国一起评成果、评职称、评项目,排座次,搞出123,没数量指标就不好办,SCI就出来了。各个大学自己管就没这问题。中国喜欢排座次,什么东西都排座次,谁是老大?谁是老二?这个是否有必要,似乎值得商议。
回复  是的。的确是。
2020-2-29 13:40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23.114.182.*   回复 | 赞 +1 [28]丰成君   2020-2-27 15:20
王老师讲出了真理啊1
IP: 119.129.53.*   回复 | 赞 +1 [27]李东风   2020-2-27 14:29
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中国高校的某些教授收入并不逊色于国外。
回复  非常频繁看到:把边沁的功利主义说成了杜威的实用主义。
2020-2-27 15:51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59.190.143.*   回复 | 赞 2 +1 [26]张明武   2020-2-27 10:44
假设曾经国内学术圈一定意义上由于讲关系人情等而被“污染”,现在只靠国内学术圈能否自净?(由人情关系而选拔上去的人,能否客观选拔,评审将来的科研人才)。重视发表高分SCI期刊或国际英文期刊至少让部分人(很多是海归学者)能不受关系约束,而脱颖而出,有了话语权。
当然片面强调SCI期刊也有缺点。学科的影响因子不一样,片面强调影响因子不利于学科发展。也有很多很多评审不严的商业SCI期刊是赚钱为目的的,应该禁止。
回复  分清了作为媒体的期刊与作为学术的论文内容,商业的归商业,学术的归学术,就不至于存在这类长年争议的问题了。
2020-2-27 11:28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11.32.54.*   回复 | 赞 1 +1 [25]傅国旗   2020-2-27 10:08
讲的非常到位,关键有两点:
1. 数据指标与个人收入脱钩;
2. 进人门槛的都有体面的收入。
IP: 220.170.199.*   回复 | 赞 2 +1 [24]刘浔江   2020-2-27 09:13
"一旦和经济利益脱钩,所有的指标才能回归其原来的职能,才不会被乱用。也就用不着不断地拨乱反正了。"说得好!
IP: 120.244.140.*   回复 | 赞 +1 [23]闵应骅   2020-2-27 09:09
我在美国没有听人说过SCI。
回复  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和论文摘要,有了互联网之后,查阅文献就不再依靠这类检索工具了。
至于IF因子和H因子,作为期刊和论文传播的影响力指标,却也不等于论文内容及其对学科或技术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另,不知是否:
博士后(5万美金年薪)- 助理教授(或讲师,都是博导,没有单独的硕导,10万美金)- 副教授(或高讲)- 教授(15万美金年薪)?
2020-2-27 10:08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223.98.181.*   回复 | 赞 1 +1 [22]帅凌鹰   2020-2-26 22:21
其实指标也好待遇也罢,本质上还是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和人才结构的问题。仅就研究生来看,目前的应用导向教育还是很孱弱的,大量学术型研究生又稀释了本就不太充足的基金资源。结果是学术界不得不吸纳了很多并不适合科研的人力,而产业界又得不到足够高端的技术型人才
IP: 175.10.128.*   回复 | 赞 3 +1 [21]杨麒   2020-2-26 21:50
也在国外短暂待过,很奇怪一点越是发达的国家大家似乎都安于现状,按中国人说安于现状是不思进取,但欧美国家的科研照样稳步发展,也没看见多少偷懒的,只是别人生活在在一种状态下罢了!中国人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都不太愿意安于现状,都信守着“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的观念,这点究竟是好还是不好,我真的说不清楚!
回复  根本原因在:道德自律加体制设计,就如论语加算盘(涩泽荣一)或市场经济加道德情操(亚当斯密)的管理模式或运行机制。
2020-2-27 07:141 楼(回复楼主) 赞 1 +1 | 回复
回复 可以比较太平洋区域 - 美国、巴西、日本、印度、俄国和中国等的近现代化过程。
文化问题:
1-犬儒与虚无主义
颓废和犬儒是社会的毒药 - https://m.sohu.com/sa/148687661_236831
当代犬儒主义的良心与希望 - https://mp.weixin.qq.com/s/_MYK8rfRyvacyQ-oI44P4g
疫情背后,这个时代深入骨髓的虚无主义 - https://mp.weixin.qq.com/s/GM5kmwCsJHS_3f7rrhcFFg
2-造偶像与神秘主义
中国人拜偶像的心灵危机 - http://m.aisixiang.com/data/55414.html
从极乐世界到神秘主义 - https://mp.weixin.qq.com/s/cNCuem9xRb29CStn9WJDLw
3-种姓与精致利己主义
精致利己主义 - https://mp.weixin.qq.com/s/EZgVGYE_KvUUbj6j-7dTvg
历史余孽的种姓制度,至今仍是印度社会的一大顽疾 - https://mp.weixin.qq.com/s/p18VYtJNRYgMPwm8Qkb4Zw
2020-2-27 07:312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IP: 223.98.181.*   回复 | 赞 1 +1 [20]帅凌鹰   2020-2-26 21:41
说到点子上了
IP: 183.225.1.*   回复 | 赞 3 +1 [19]曾跃勤   2020-2-26 21:27
重要的话说三遍:家里不缺钱,且有兴趣的人可以做科研,其它的就算吧,这样一切都简单了
IP: 113.99.17.*   回复 | 赞 +1 [18]曾杰   2020-2-26 21:15
教授肯定是看重这类指标的,就如A-在电视媒体(期刊)播放节目(论文)看重影响(因子)与传播力度(引用率);
但是,却并不与B-基金申请和C-大学任职直接关联,在于ABC是分离体制,C-直接看重的是B-教授拥有科研经费(基金会额外支付给一定比例的管理费用给大学,英国是40%,比如,获得100万经费,那么额外40万是管理费用,也就是说 - 实际上是140万科研经费)。
B - 看重什么呢?如何评审与如何验收与考核呢?这个才是关键的决定因素。
回复  参见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02444-1220488.html评论10,以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1220431.html评论14、评论16、评论17等。
其实,有关科学研究的管理与社会体制 - 科研基金、职务聘用,以及交流的媒体 - 期刊、实验室的技术 - 仪器和资讯检索工具 - 数据库等,都是在科学网产期和重复讨论过了的内容。
关键点 - 引进科学与技术和产业,也需要引进相应的科研与产业化体制,即,建立创新驱动发展的机制。
注:
创新innovation是指人类历史上都从未有的新的 - 创造发明与市场化的产品、设计与商业等,基金的建立就是来自企业(包括员工)纳税的一部分,之所以要支持基础与一般或产业化过程中间(交流与发展的资讯链)的研究,原因在企业的发展终究来自共享知识(包括,科学和技术等)的应用。
总之,研究与发表(包括,研究报告和专利资料),这是一个知识发展的社会机制。
2020-2-26 21:29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参见 - 美国常春藤大学的管理模式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5898-996199.html
斯坦福大学的管理模式 - https://facts.stanford.edu/等。
2020-2-26 21:302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在科学网长期和重复讨论过了---
注:教育-研究-产业(及医疗)-金融(及基金)体制设计,这是一个配套的系统工程。
2020-2-27 09:593 楼(回复 2 楼) 赞 +1 | 回复
IP: 223.104.147.*   回复 | 赞 1 +1 [17]王世山   2020-2-26 20:39
如果中国大幅提高大学教授的待遇,估计关系户全往进挤,最后教授水平更水。
所以,提高待遇也不行,不提高待遇也不行。
IP: 117.136.23.*   回复 | 赞 2 +1 [16]袁有录   2020-2-26 20:27
去SCI不解决根本问题,换个评价方式问题会更大
IP: 106.80.203.*   回复 | 赞 +1 [15]周忠浩   2020-2-26 20:21
收入大于等于社会平均水平,但买房有困难、租房不稳定,受此影响小孩读书受影响,生活压力大。
收入中工资占比小,绩效占多数,单位有考核,按分发绩效,不努力,当年绩效少,三五年得走人。
没有了SCI计分,但工分制依然继续。不知是经费,还是奖项,....
回复  总会找到一个来卡人的指标的,曾记否当个司机要求视力到达多少才行,现在只要不是瞎子也可以开车的!
2020-2-29 13:321 楼(回复楼主) 赞 1 +1 | 回复
IP: 113.214.193.*   回复 | 赞 2 +1 [14]徐耀   2020-2-26 20:18
中国最聪明的人也不在高校,在产业界。
回复  产业界收入职位都不稳定,很多人非常羡慕高校 的待遇
2020-2-26 21:33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最聪明的人也不在高校?那什么叫聪明呢?能赚钱就是最聪明吗?杨振宁先生不聪明吗?屠呦呦先生不聪明吗?袁隆平先生不聪明吗?钱学森和于敏先生不聪明吗?.......

实事求是的说,各行各业都有大智慧者在担当重任。
2020-2-26 22:412 楼(回复楼主) 赞 1 +1 | 回复
回复 他们都是智商很高的人。古代最聪明的人是文官士人,现在最聪明的人是成功的私营企业家。
2020-2-26 22:503 楼(回复 2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在产业界干,收入是动态平衡,在高校干,有很多收入是不正义的,比如帽子人才的收入就有非正义的成分。
2020-2-26 22:524 楼(回复 1 楼) 赞 2 +1 | 回复
回复  部分帽子人才还是有点水平的,但高薪得太离谱了。还有,项目经费那么多,他们的成果值这个价吗?
2020-2-27 10:125 楼(回复 4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是的,应该是商人和长业界人士最聪明
2020-2-27 13:006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杨振宁先生的主要成就不是在国内高校期间实现的。
另几位先生的单位主要是研究所。
2020-2-27 18:477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16.199.58.*   回复 | 赞 +1 [13]黄玉源   2020-2-26 18:30
外国学者多用Google Scholar ,和SCOPUS数据库是对的。我基本面看到过那个外国的学者介绍自己在论文后面还括弧写上”SCI“的;也没见过写上其他的数据库的。主要写其工作的内容、价值和贡献。我接触的,和进到几乎所有的欧美、大洋洲大学的网站里了解的均如此。你当然也会如此吧,除非你被大陆的那个大学聘为什么岗,你要对付一下他们。你也是做务实进取的工作的。供参考
回复  更正:“我基本面看到过”,为”我基本没看到过“
2020-2-26 18:31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202.113.11.*   回复 | 赞 +1 [12]杨正瓴   2020-2-26 18:30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IP: 202.113.11.*   回复 | 赞 +1 [11]杨正瓴   2020-2-26 18:26
【就是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仍然能一丝不苟地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另一个原因,那就是情怀。什么是情怀呢?我的理解是在我们国家搞“两弹一星”那些人拥有的就是情怀。】
hidden
IP: 125.118.86.*   | [10]用户名   2020-2-26 17:49
评论已经被科学网删除
hidden
IP: 125.118.86.*   | [9]用户名   2020-2-26 17:48
评论已经被科学网删除
IP: 134.7.61.*   回复 | 赞 1 +1 [8]杜学领   2020-2-26 17:40
我也认为待遇问题是比较根本的问题,导致功利化现象严重。
目前以非财政收入的事业单位工资而论,不买房能勉强自己活下去就不错了,如果在国内买房还房贷,目前的工资差了不是一点半点。
hidden
IP: 125.118.86.*   | [7]用户名   2020-2-26 17:24
评论已经被科学网删除
IP: 210.77.65.*   回复 | 赞 7 +1 [6]陈生圣   2020-2-26 16:36
现在的问题往往是没有情怀和敬业精神特质的人涌入这个行业里面,假装有情怀、有敬业精神,但是不择手段!!呵呵,随便一说
IP: 110.251.83.*   回复 | 赞 4 +1 [5]蔡宁   2020-2-26 16:27
其实还是有生活压力的。求职有压力,获得终身教职有压力。指标不够就被干死了,饭碗都要敲掉。
这如何解释?
IP: 157.255.73.*   回复 | 赞 +1 [4]宋威   2020-2-26 16:08
这个玩笑,是我编的,和你的观点有相同之处!望你喜欢😊三方博弈:雇主(全国人民及其代表人民政府),参与模式:出资,需求:突破性学术成果,突破性应用成果,高水平教育服务,高水平医疗服务,解决一切关系国计民生的工程技术问题,在国际科技经济竞争中拔得头筹。雇工A方:SCI指标占优的科技工作者,状态:利用指标占优,获得大量资源,风生水起,从事“高水平研究工作”。雇工B方:SCI指标劣势的科技工作者,状态:资源少,灰头土脸,从事基础性工作,维持单位运转。雇主态度:雇工A方没有提供所需要的产品,感觉AB双方看起来差不多,A方还费钱,对策:采取措施逼双方干活,看不到有价值的产品出现,持币观望;雇工A方:意识到资源即将减少,不甘心混的和雇工B差不多:策略:游说雇主,强调SCI等数量指标的作用,攻击B,无论文就是水平低;雇工B方:心理得到满足,自卑感降低,自信心提高,赞扬雇主圣明,策略:攻击A方干吃饭不干活,同时做好本职工作,力争有所斩获。最佳结局:AB携手并肩,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雇主喜笑颜开;最差结局:AB争斗不休,雇主龙颜大怒,谁跳的高,打谁屁股[呲牙][呲牙][呲牙]
IP: 112.67.202.*   回复 | 赞 +1 [3]宋威   2020-2-26 16:06
兄弟,你太实在了!
hidden
IP: 112.9.99.*   | [2]用户名   2020-2-26 16:03
评论已经被科学网删除
回复  1979年
2020-2-26 16:03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评论回复已经被科学网删除
IP: 218.197.142.*   回复 | 赞 2 +1 [1]徐明昆   2020-2-26 15:56
因为无法Google 到Scholar

1/1 | 总计:31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2-21 10: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