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Y2012

博文

第一次审中文稿件有感

已有 19530 次阅读 2018-6-22 17:05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第一次审中文稿件有感


前一段时间有幸受一位国内中文EI收录的核心期刊主编垂青,被邀请成为他们期刊的编委。坦率地讲当时我是有些犹豫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我已经有16年没写过中文期刊论文了。对发表中文论文很是有些忐忑,更不要说担任评委审别人的论文了。二是自己太忙,精力有限,怕辜负了主编的期望。后来经过再三考虑,尤其是当主编说应该为国内期刊的发展作一些贡献,我们希望一些有国际视野的专家来促进国内期刊的发展。我经不起“鼓动”,欣然接受。今天处理了第一篇中文稿件。

首先,稿件通信作者是国内某名校副教授,国家自然基金支持。文章内容老实讲还是有点新意。但文章的表述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首先,文章的摘要,即使是中文部分也是逻辑混乱。在我看来,无论用中文还是英文写,摘要部分总要简单写一下本文的研究背景,然后阐述研究的重要意义,下面依次介绍一下研究方法,得到了哪些结果。最重要的是强调一下该项研究的创新之处。这有什么难的?简单清楚,一目了然。然而,这位老兄(我猜应该是老兄的学生写的)根本就像写天书,想哪写哪,毫无章法。最可气的是摘要的英文翻译部分,就是是学生写的,也应该是博士生了,简直是错误百出。毫不客气地说,如果不是有几个专业术语在那里装点,中学生也不会犯那么多错误。

摘要过后就是引言。引言大家都知道是文献回顾别人(包括自己)以前的工作。注意这个文献回顾一定要有点评,不能一句话后面放七八个参考文献。更重要的是这个文献回顾是有目的性的。简单地讲就是所有的文献回顾都是一步一步地要引出自己的论题。通常一篇文献,总要有一个简要的点评,说说优点,最重要的是那个“但是”之后的内容,要找出前人工作的不足,而这个不足恰恰是自己工作的创新之处。这样一层层地铺垫,在引言的最后,给出自己要研究问题。

引言过后,进入正文。正文最重要的是注意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懂逻辑,就不懂独立思考。以我审的这篇文章为例。作者为了证明他的一个不太明确的观点,做了三类实验。然而,为什么要做这三类实验,这三类实验之间有什么关系?是并列的关系,递进的关系,还是转折关系?一概不说,只是孤零零地把一堆实验图表罗列在一起,一副很高深的样子。这其实是写作的最大误区。写作的目的是干什么?就是让读者读懂。真正的写作高手是举重若轻,很深奥的东西能用很简单,平实的语言表达清楚。而我们不少中文文章是把常识性的东西复杂化,似乎越是让人看不懂,水平就越高。实在是荒唐。正文中,除了各部分的逻辑以外,另外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是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太简单,很多时候只有一句话。对结果的分析,并不是简单地对图表数字曲线简单描述,而是要深挖这些图表背后的科学原理,这是一篇文章真正需要浓墨重彩的地方。很多人貌似懒,不愿意多些,其实是不知道写什么。为什么不知道写什么?根本原因就是对研究的内容理解并不深刻,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者还没一个全面理解的基础上,一看有点结果,就急着发表,实在得不偿失。

最后,斗胆说一下自己对中英文写科技论文的理解。有时候,我也搞不清,到底是我们中文的掌握水平问题,还是中文本身的问题,我一直觉着中文写文章不容易做到精准。我们在中文中经常习惯性用比如“在某种程度上”,"整体上来说","具有一定的"等很模糊的表述。然而某种程度是什么程度?在英文中很容易用一个定语从句给出某种程度到底是精确到多少。也就是说中文模糊表述的地方太多,这种现象在中文期刊论文里比比皆是。然而从科研的角度讲,模糊代表你研究的深度还不够。用中文写科技论文要慎用模糊的词汇。一管只见。祝中文期刊越办越好。



投稿与审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2836-1120345.html

上一篇:一杯敬易筋经,一杯敬独孤九剑
下一篇:从前慢
收藏 IP: 134.148.223.*| 热度|

53 王永奉 赵丽莹 曾泳春 孙志鸿 黄仁勇 潘学峰 宁利中 郭战胜 熊建华 何海 孙学军 吴斌 周浙昆 周志刚 刘全慧 吴嗣泽 李东风 黄育和 王启云 武夷山 李雪 周健 彭真明 黄永义 汪晓军 李剑超 徐树良 蔡宁 胡华明 蒋敏强 李品 夏强 孙杨 张翔 张焱 王恪铭 李子波 马志超 彭渤 李学宽 陈智文 蔺甲 周多 陈兴峰 李永振 张翠娟 李万春 朱龙琴 刘淑媛 戴启权 李彩霞 ncepuztf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0: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