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叶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cq45 心静似水,容纳百川;雨水交融,普天同乐

博文

五大连池匆匆游(8):水晶宫(附同学赠诗)(结束篇)

已有 2888 次阅读 2016-5-24 18:06 |个人分类:秀美风光|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五大连池, 水晶宫

         五大连池风景区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地处小兴安岭山地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

      五大连池火山群有14个独立的火山锥和一系列盾状火山火山锥和盾状火山形成于第四纪,而最近的火山喷发,则于公元1719年~1721年,发生在老黑山火烧山。此次喷发溢流的熔岩在四个地方阻塞了区内的石龙江,形成了五个火山堰塞湖,最终形成五大连池

   五大连池风景区,主要由五大连池湖区及周边火山群地质景观、相关人文景观、植被、水景等组成。主要有黑龙山景区、北药泉景区、温泊景区、龙门石寨景区

   景区获得的称誉有:世界地质公园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遗产。    (摘自百度)

 

       虽然我在黑龙江省生活了60多年,但是五大连池风景区还从来没去过,故然十分向往。上周五(6/5)晚上我的大学同学李令根给我打电话,邀请我和他们同道一起游览五大连池风景区,我欣然同意。

   第二天(周六)早晨6点出发,开车行驶了6个多小时,来到五大连池景区。午餐后开始游览,当时天气很好,蓝天白云。当晚住在景区,为了评审带去的几本研究生论文,仅睡了3个半小时。第三天(周日)上午继续游览,天不好,阴天。午饭后乘车返哈,回到家已晚6点。此次旅游时间共计36小时,其中路上用掉12个小时。

   一句话概括这次旅行的感受:景区匆匆游,疲劳快乐多。

    八、 水晶宫

      周日午,我们先去游览龙门石寨,接下来游览水晶宫。午饭后,就踏上了归程。

 水晶宫也叫冰洞,形成于51.2万年前。其形成原因,一方面由于古火山地下有岛状冻土层存在;另一方面由于火山喷发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受冷空气的作用,表面凝固成硬壳,而下部的岩流仍继续流动,在后续岩浆补充不足的地方就形成了中空,受冻土层温度影响整个岩浆冷凝后,里面就产生了大小各异、特色不同的冰霜熔洞。 
  水晶宫全长150多米,深23米,正面的洞内大厅400平方米,另有两个分支侧洞,洞内最高5米,洞顶为穹窿状,四季平均温度零下5℃,洞壁是各种奇形怪状的熔岩流痕,洞顶是低垂下来滴淌状的熔岩钟乳。如玉的霜花遍布洞内,晶莹剔透,给粗犷的地下熔洞增添了几分纤柔、细腻之美,洞底寒冰终年不化,彩色冰雕使您如入仙境,正是;“盛夏霜花现,酷暑冰雕艳”。盛夏走进地下熔岩隧道会给你一种特殊的“惊喜”。五大连池的四奇四怪“三伏赏冰雪”,指的就是这里。                             (摘自百度)

 

 

 

附: 许淑琴同学赠诗

长庆令根手牵手,
梦境奇观任畅游,
宫阙洞天雪世界,
花团锦簇冰晶莹。

 

 

 五大连池匆匆游

(1)来到地质公园入口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976577.html

(2)观完石海向山爬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976768.html

(3)登上老黑山火山口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976973.html

(4)下山去看北药泉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978469

(5)五大连池市夜景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978706

(6)晨曦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978956

(7)龙门石寨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979266

(8)水晶宫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quickforward=1&id=97946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979469.html

上一篇:五大连池匆匆游(6): 晨曦
下一篇:阿根廷路边花亭小花
收藏 IP: 222.161.201.*| 热度|

1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01: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