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治学之道:给学生一片蓝天
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已成为科学网的一个热门话题。本人也想就此谈谈自己的拙见和体会。
如果从对研究生的管理分析,导师大概可分为3种类型:完全不管型、适当监管型和严格管理型。据我的观察,第二种类型的导师居多,第三种次之,第一种最少。
第一种类型的导师,对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内容、路线、结果一概不闻不问,有的甚至研究经费都需研究生自筹,彻底大撒手,显然这种导师没有承担起责任,愧对江东父老。
第三种类型导师则越俎代庖,事无巨细,替学生设计好了整个技术路线和具体步骤,只是要求研究生照单抓药,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和汇报结果。这样的导师研究生带的越多,活得就越累。同时,研究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受到了抑制,活得也很累。
第二种类型的导师,对研究生不是不管,也不是管的太死,而是适当监管。我自以为本人属于这种类型。
“给学生一片蓝天”,是本人的治学之道。“给学生一片蓝天”,就是说一方面要给研究生们独立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尽量帮助同学解除后顾之忧。我这种理念的形成,主要基于如下一些原因:
(1)古人早有训导 对于师生关系,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有过精彩的论述。韩愈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孔子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些名言既指明了教师的神圣职责,又提倡师生相互学习的优良风气。
由于阅历的关系,老师的知识面可能广一些,经验可能多一些,抗失败的能力可能强一些,所谓“老马识途”吧。但是就某项具体研究来说,到最后研究生知道的常常比导师还多,因为他(她)们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又是整个实验的具体执行者,可谓“后生可畏”。比如,我的许多电脑方面的知识都是向学生们学的。因此,导师和学生应该互相学习,彼此借鉴。
(2)本人水平有限 本人的理论水平不高,掌握的实验技术也不多,尤其分子生物学方面。常言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我不能因为自己才疏学浅,“武大郎盘杠子,上下不够天”而影响学生的前程和限制学生的发展。所以,要将学生们“放飞”。
我个人认为:对于研究生来说,实验技术的最好老师常常不是导师,而是科研第一线的“师兄”和“师姐”以及网络(例如,丁香园论坛),理论知识的最好老师常常也不是导师,而是日新月异的网络和书籍(包括电子版的论文和电子图书)。通过网上学习,人们可随时随地了解科学发展的新趋势、新热点、新知识和新方法。
(3)学生潜能无穷 研究生们的英语和计算机水平比我们这一代人好得多,获取知识的能力强,这就为他们的腾飞插上了翅膀。只有让研究生学会如何科研立项(文献搜集、可行性论证、提出假说等),如何设计和组织实验,如何撰写文章和标书等,才能尽早独当一面和更快成长。实际上,研究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例如,我有一位基础七年制的学生,我让她单独承担了肝脏钙敏感受体方面的研究,经过1年半的刻苦探索,结果发表了2篇SCI收录论文。
(4)团队需要和谐 科学研究犹如“登山探宝”,由导师和研究生组成的“groups”就是一支支寻宝队,其成员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科海探秘”走到了一起。在这个队伍中,没有贵贱之分,导师不是上帝,学生也不是奴隶,他们是战友和兄弟。有人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理,我说:“不会爱惜士兵的将军不是好将军”。
宏观上,导师是指挥员,研究生是战斗员。在“放飞”过程中,研究生不仅是战斗员,更是“君令有所不受”的战时指挥员,这无疑会增强研究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有益于营造出一派生机勃勃和团结向上的气氛。一个团队是否和谐取决于导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尤其是导师。大家要学会互相理解,彼此尊重,多为对方着想,要学会换位思考。
若想当个好导师,必须不断地学习和充实自己,了解和熟悉国内外的科研动态和前沿,跟上时代的步伐。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我每年都积极申请课题或者帮助学生修改标书,以便为研究生提供充足的研究经费;在宏观上指明研究生的科研方向,具体的内容不过多干涉;帮助学生解决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当好参谋,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教导研究生要学会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敢想前人未曾想到的事情,“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之,导师要甘为“人梯”和“铺路石”,尽量为学生搭建成长和进步的平台。
“与人为善”是我的终身信条。在我们团队中,从年龄上我是研究生们的“长辈”,但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则是彼此尊重和无话不谈的“战友”。在我做教研室主任的时候,有几位好学生已被我留校任教,但他(她)想到国外和南方发展,我尊重其选择,一律愉快地放行。在这样的集体里学习和工作,导师和学生都“very happy”。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在已毕业的15名博士研究生当中,有3人晋升为教授,11人晋升为副教授;2人晋升为博导,7人晋升为硕导; 10人中标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3人还拿到了2项)。今年11人申请,9人中标,具体可参见本人写的博文““九子登科”传捷报,驰骋万里永不停 (新)(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
mod=space&uid=69051&do=blog&id=478425)
看到学生们取得的巨大进步,我作为1名导师,心里感到十分欣慰和高兴。最后, 用一首小诗表达自己的感受:
师予弟子一片天,学生回报满天霞,师生携手攻难关,芬芳满园开红花。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6: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