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风田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ft2000 三农相关政策议题

博文

郑风田:如何解决农村生源被逐出精英大学? 精选

已有 7459 次阅读 2011-9-3 15:27 |个人分类:社会热点问题|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大学, 农村生源

郑风田:中国教育需要一场平权运动

“农村生源正被逐出我国精英大学”,“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等类似报道近年来已多次冲击着国人的神经,甚至连与农村有天然亲近感的农业大学也不例外。据新京报8月月22日的消息,中国农业大学今年大一新生中,农村户籍生源十年来首次跌破三成,农村户籍新生仅占28.26%。穷孩子上不了名校并非最可怕,但如果“寒门再难出贵子”、“出身决定命运”任其固化下去,对一个社会而言,将是一场灾难。


为什么农村生源被逐出精英大学?原因很简单:巨大的城乡、地区教育资源差距所致。俗话讲,名师出高徒,单从教师的学历的起点上来看,我国城乡教师资源就差如鸿沟。据调查:我国农村小学教师的第一学历基本以中专和高中为主,大专学历的教师仅占14.5%,县城小学和地市小学教师的第一学历以中专为主,省城小学教师的第一学历基本是以大专为主 ;而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小学教师在向本科、研究生看齐。农村中学教师的第一学历以中专为主,县城中学和地市中学教师的第一学历水平基本以大专学历为主;省城中学教师的第一学历几乎都是大专以上学历。农村学校教师学历起点普遍低是导致农村学子难入名校的主要原因之一。 虽然北京上海等大都市适龄人口的大学入学率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达80%以上,但在广大的中西部农村,农村适龄人口上大学的比率只有可怜的15%左右。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教学资源极为匮乏,对农村孩子来讲,上大学,特别是上好大学,还只是一个梦。


我国目前城乡拥有的教育资源差距巨大,如果继续不采取有力的措施,真的会出现农村生源净被精英大学逐出的一天。建议尽快出台中国版的“平权法案”,对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倾斜照顾。美国在这方面有不少教训与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美国是市场经济国家,是富人的天下,尤其是中小学的学区房制度,富人家的孩子能上好的中小学,贫富家庭的孩子起点就差别很大,曾出现过“出身决定命运”、固化社会阶层的不利局面。为了改变“让出身不再决定命运”的现实,实现平等梦想,为美国社会注入持续不衰的活力,四十多年前,美国的精英阶层发起了一场教育平权运动,出台强制性的“平权法案”(AFFIRMATIVE ACTION)来扭转教育不公,要求大学在录取学生时,照顾少数族裔,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给黑人、拉美裔和印第安人在大学录取方面降低分数线,让强势群体自觉地为弱势群体做出牺牲。


“平权行动”实施之后,黑人和妇女的大学录取率大大提高,知名公立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曾经几乎是“纯白”的学校,在平法法案实施后,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已经被“平权行动”粉刷得五颜六色:39%的亚裔;32%白人;14%的拉美裔;6%的黑人和1%的印第安人。平权运动前,黑人等小数族裔上大学的比例奇低,平权法案后,到1997年,黑人、西班牙裔人、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土著人占大学生总数的比重已经只略低于其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正因为有平权法案,出身贫寒的奥巴马才能入读名校哥伦比亚大学,家庭并不富有的骆家辉才能上耶鲁大学,这个法案等于给那些处于逆境的农村孩子一个阶梯,社会不能因为他们小时所拥有的教育资源不多而失去向社会阶梯攀爬的机会。而这两位贫民之弟四十多年后的实际成就也充分说明美国的平权法案成效显著。


英国政府一直着重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人人平等的理念,因此,经常向一些被认为专注录取私立学校学生的有名大学施压,要求它们多收录来自贫穷家庭的孩子。英国著名学府牛津大学在于2006年改革招生制度, 让更多的公立学校和贫困家庭的学生入学牛津,以招收更多贫困家庭的学生。


我国目前巨大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短期内难以扭转,但完全可以在高考这个环节进行改革,打破目前“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其实忽视背后的教育资源不平等问题,出台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平权法案,让出身不再决定命运,让知识能够改变命运(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寒门子弟没有春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007-482518.html

上一篇:大楼种粮是天荒夜谈吗?
下一篇:郑风田:给袁隆平们更多掌声
收藏 IP: 121.18.127.*| 热度|

30 曹聪 霍艾伦 廖聪维 贺乐 周贤龙 陈龙珠 张国庆 吴书刚 胡贝 叶小娟 蒋继平 李健 陈飞 张亮生 吕喆 年福忠 于锋 张玉秀 武永军 杨秀海 胡晓攀 覃伟 赵东雅 常顺利 cocokita gistian neilchau sunrujun jlx1969 xiaoning0224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 0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