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Liblo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Liblog

博文

与师生漫谈科研4:人生价值 精选

已有 14050 次阅读 2013-7-7 15:57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学:学生,教:教师,李:李晓榕。


学:在整个座谈中,您一再强调做研究的兴趣,这个兴趣是从哪里来的呢?

李:前面谈选题时谈了一些比较具体的,比如熟能生喜,成功的激励,习惯的潜移默化。比较深层的原因恐怕类似于一种智力游戏。亚里士多德说,人的幸福在于其官能的自由活动,而思考作为纯粹的理智活动,是最完全、最高的活动。我想,这确含真理。科研就是这么一种思考活动这让我想起在大一、大二期间,我特别认真地思考一个问题: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究竟何在?最近跟我的一个博士毕业生谈起这个问题,他回答说没有想过,让我大吃一惊,我原以为读书人都想过。

学:也许大多数人都没有想过。

学:我觉得大多数人都想过,只是深度不同而已,不一定想出了个所以然。

李:我当时将自己的思考所得总结成两句富有哲理性的警句。第一句是,

人生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追求其意义的过程中。

这句话不谋而合地利用了前面说过的循环之妙。另一句是,

每一目标的创立都是人生的再生。

大学毕业时,我还把这句话写在了一位同学的临别箴言簿上。已经过了三十年,我仍然觉得这两句话有效。在追求的过程中,要自得其乐。过程比目的更重要,尽管有无目标极其重要,目标是否明确也关系重大。研究表明,不少杰出人物在年轻时都有一个人生的转折点,那就是人生目标和动机的确立和清晰化(crystallizing experience)。人生要充实,最后要达到的是什么目的,关系不是特别大,治学、经商、打工、从军、当“人民公仆”都可以。人生的终极目标,最好是定在机遇不错时经过全力奋斗正好能实现。定得太低,则不能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定得太高,实现不了,容易灰心抑郁、沮丧消沉。所以爱因斯坦说:一个人不应追求易于实现的目标,他得培养本能,以确定竭尽全力恰好能实现的目标。(One should not pursue goals that are easily achieved. One must develop an instinct for what one can just barely achieve through one’s greatest efforts.)对选题、对人生,都是如此。他在一个演讲中又说:我跟叔本华一样,相信人们追求艺术和科学的最大动机之一,是逃避日常生活的粗劣和单调。(I believe with Schopenhauer that one of the strongest motives that leads men to art and science is to escape from the rawness and monotony of everyday life.)我建议大家读读这篇演说短文(德文原文的英译文题为Motives for Research或Principles of Research,据说中译文题为《研究的动机》)。

   还要将远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每个阶段要有一个近一点的、比较容易实现的目标,这样,它们就能不断鞭策自己。不过,不该太执著于这些中间目标,以致扭曲自己。在差不多达到一个目标时,不自满,马上向下一目标迈进。如此循环反复,不断向终极目标迈进。所以我说,每一目标的创立都是人生的再生。后来在读研期间,看到歌德的箴言:向着某一天终于要达到的那个终极目标迈步还不够,还要把每一步骤看成目标,使它作为步骤而起作用。与我的警句不谋而合、异曲同工。说到底,一定要找一个喜欢的行业、领域去做,要有兴趣。

教:说到这里,最近我才一直在想,人的一生到底为了什么?即使最后成为教授,甚至成为院士,又是为了什么?

李:比较喜欢思考的人,好像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它应该是最本质的问题。我曾经与一些美国白人学者直率而深入地讨论过这个问题。各人都想过,各种宗教或非宗教的观点都有。我有一个博士生说,他每干一件比较重要的事,就想,这对自己五年以后、十年以后有多大影响。我觉得这是个好习惯,不然,就会经常被当前细小的东西所湮没。

教:关键是,社会定出的成功标准是比较功利的,人们朝这个目标走,思想也就被左右了。

李:我觉得,绝大多数人的一生难逃下面六个阶段大目标

童年日夜盼长大,

少年梦寐求爱情,

青年时时想成功,

中年渐渐重幸福,

老年首要是健康,

残年一心为活着。

其中,成功和幸福含义最为丰富而有歧义,见仁见智。从一个人追求的是这些目标中的哪一个,就能大致确定其“心理年龄段”。青少年时缺乏憧憬和志向,往往一生平庸。有人说,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幸福。心满意足,就是幸福。真正的幸福应该是一种满足心态,不该与他人有太大关系。但人们总喜欢攀比,自寻烦恼,徒增怨尤。所以孔子说,人不患贫,患不均。杜甫诗云:“无贵(则)贱不悲,无富(则)贫亦足。”(《写怀二首》)对此,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有深刻的剖析。比如他说:“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是的,我们受比较的影响,更甚于关于事物本质的任何固定不变标准的影响。(We are commonly more influenced by comparison than by any fixed unalterable standard in the nature of things. 引自休谟的Of the Dignity or Meanness of Human Nature)真要比较,不妨按美国著名文学家海明威所说的,超越别人毫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在于超越早先的自我。(There is nothing noble in being superior to some other man. The true nobility is in being superior to your previous self.)我建议大家读读他的这篇《真正的高贵》(True Nobility)以及莫里斯的《快乐吧》。(Lloyd Morris, Be Happy)这两篇短文不仅隽永深刻,富含哲理,而且英文行文平易洒脱,优美异常,最好含英咀华,细细品味。总之,我相当赞同著名数学哲学家王浩在《逻辑之旅——从哥德尔到哲学》中所说的:“大而扩之的普通目标包含自立和不自欺,更高的目标是搞明白我们想要什么和能做什么,然后在一个粗略的而且要不时修改的计划中试着把这些愿望和能力结合起来。”

学:我有个相关问题,就是如何选职业的问题。我就很迷茫,不知道毕业后该干什么。

李:这在谈研究策略时说过,目标是迷雾中的灯塔,人生目标的(初步)确立,能减少你选职业的困惑。在人生目标的方向内,要按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性之所近,力之所能”的(清朝著名史学家章学诚之语),这与王浩所说的完全相通。选职业是终身大事,特别不该急功近利、赶时髦或者满足一时的虚荣。胡适说,“我后来在公开讲演中,便时时告诫青年,劝他们对他们自己的学习前途的选择,千万不要以社会时尚或社会国家之需要为标准。他们应该以他们自己的兴趣和禀赋,作为选科的标准才是正确的。”(《康乃尔大学的学生生活》)



正在出的博文系列:

与师生谈现代化之弊

1:崛起的代价                                                  2:发展必好无疑?


与师生漫谈科研

1:我有科研之才吗?                                            2:我该做科研吗?

3:逻辑推理的作用                                              4:人生价值

5:生命的延续                                                  


已出博文系列:

与师生谈科学之弊

1:线式因果思维1                                               2:线式因果思维2

3:线式因果思维3                                               4:螺环之奇妙

5:幻化的因果                                                  6:不牢靠的因果推理

7:分析还原病                                                  8:还原论教条

9:基因未必基因                                                10:割根裂本

11:强拆硬分                                                   12:科学的领地

13:科学的致命伤                                               14:科学的致命伤2

15:逻辑之可错                                                 16:逻辑可错之源

17:“脚踏实地”的逻辑?                                       18:逻辑:真理焉?宗教焉?

19:想不清原理                                                 20:想不清原理2

21:逻辑教的改革                                               22:逻辑教的改革2

23:精确性的终结                                               24:科学哲学

25:务外逐物                                                   26:科学六弊

27:科学之弊总结


与师生谈科研选题:

1:科研的战略、战术和战斗力                                    2:选题三准则:趋喜避厌

3:选题三准则:如何培养兴趣                                    4:选题三准则:择重舍轻,扬长避短

5:得题之关键                                                  6:如何应对新潮

7:选题四建议                                                  8:总结:选题好比找对象


与师生谈研究策略:

1:科研四要素                                                  2:突出重围的法门

3:人人信之而善忘的黄金法则                                    4:孤胆方是英雄,独创才有真才

5:大道至简,科学之魄                                          6:弃繁就简

7:以特制胜                                                    8:综括

9:反行众道,改形换状                                          10:迷雾中的灯塔

11:技穷时的上策                                               12:驾驭时间之术1

13:驾驭时间之术2                                              14:保质增产之法

15:类比、联想、猜测、推证                                     16:评估

17:总结与回顾


与师生谈学习门径:

1:广度与深度                                                  2:增加深度的窍门1 

3:增加深度的窍门2                                             4:增加深度的窍门3

5:增加深度的窍门4                                             6:增加深度的窍门5

7:增加深度的窍门6                                             8:如何培养直觉和想象力?

9:基础不好,死路一条?                                        10:阅读策略1

11:阅读策略2                                                  12:博览之术

13:增强记忆1                                                  14:增强记忆2

15:如何听讲                                                   16:最佳捷径


与师生谈科研输出:

1:论文写作五要点                                              2:论文的结构、条理和语言

3:标题、摘要、引言、结论                                      4:作学术报告四建议

5:与编审人员打交道


与师生谈科研道德:

1:何谓弄虚作假                                                2:何谓剽窃?

3:何谓自我剽窃?                                              4:版权

5:谁该当作者?                                                6:署名顺序怎么定?

7:其他学术不当行为                                            8:总结

  一篇 下一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87793-705899.html

上一篇:与师生漫谈科研3:逻辑推理的作用
下一篇:与师生谈科学之弊8:还原论教条
收藏 IP: 117.32.153.*| 热度|

20 仇文利 李宇斌 刘桂秋 田云川 秦承志 唐常杰 王朔 陆泽橼 孙学军 徐文鹏 张奎勇 张海权 胡新露 ifindex Jessieqq njgdy xiexmbs ccgoodluck happyspoon ccc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2: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