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ndomwallklxw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andomwallklxw

博文

癌症本是衰老性疾病——对世界癌症报告简单的统计分析

已有 13773 次阅读 2014-2-12 11:5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今年世界癌症日”(24)前发布《世界癌症报告》,报告中提到全球癌症负担增加,2012年约有1400万新发病例。预测未来二十年全球每年新增癌症病例会上升到2200万,同期癌症死亡病例将从每年820万上升到每年1300万。



如果分析不同年龄组的癌症发病率,就会明显发现,随着年龄增加,癌症的发病率也是急剧增加。除了儿童易的的白血病在0-14周岁年龄段的发病率高于15-39周岁年龄段,其他所有的癌症均表现为随着人的衰老癌症发病率在上升,显示出癌症就是衰老的一个过程。

 

                不同年龄段的总体癌症发病率


 

不同年龄段的各类癌症发病率


 

如果癌症本是衰老的一部分,鉴于目前医学对衰老基本无能为力,不论医学手段,一国家的老年人越多,癌症的发病率应该越高。直接的老龄化数据不容易得到,我们可以用预期寿命来代表老龄化的比例,逻辑是,预期寿命越长,每一个人活的时间就越长,则老年人的比例应该越高。

我们选择了175个国家的年龄标准化癌症发病率和预期寿命(2011年数据),做简单的线性回归。可以发现预期寿命越高癌症的发病率也越高,其中预期寿命可以解释癌症发病率42%的原因。如果抛出预期寿命在60岁的非正常国家的数据,则预期寿命可以解释癌症发病率45%的原因。



        因此,一方面,癌症与年龄高度相关,随着人的年老,癌症发病率快速提高;另一方面,预期寿命越长,老年人比例越高,癌症发病率也越高。这说明癌症就是衰老的一部分,癌症意味着人的寿命的临近。

        如果癌症是衰老的一部分,那么对于癌症的研究,等同于对衰老的研究。如果人类搞清楚了癌症,那么可以说搞清楚了衰老的50%。从细胞层面来看,未来的研究应该着重讲衰老和癌症等同起来,用抗衰老的思路来研究癌症。我提出的衰老模型在这里更显的重要了。我预言,通过氧化剂和酸性环境来促进衰老细胞发生自噬、凋亡和坏死,即最终的死亡是未来抗衰老和治愈癌症的基本思路。


   再补充一些数据,将人均GDP和癌症发病率进行回归得到:



结论是:随着人均GDP的增加,癌症发病率也增加。

在对寿命和人均GDP进行回归分析:


可见人均GDP已经解释了寿命的62%的因素。

肺癌Total0-1415-3940-4445-4950-5455-5960-6465-6970-7475+ 整体发病率
日本9485500.92.31129.360102156.922032324.6
世界182470100.87.91835.86399.2135.918026423.1
美国21422600.99.92750.493168267.636137938.4
中国65284201.412.7275188136178.426355136.1
韩国228730.11.29.41532.564122194.226632928.7

直观上来理解,污染导致癌症高发,特别是空气污染的导致肺癌高发,统计数据也支持:

中国的高污染导致肺癌高发,2012年中国癌症发病率是174,而实际平均的是182,日本的是217。几乎所有年龄段,中国的癌症发病率均低于世界平均和日本,在75以上年龄段中国发病率高于世界平均单低于日本。在0-14岁肺癌发病率都非常罕见,平均数为0。但是,中国肺癌在其他所有年龄段的发病率均远超世界平均水平和日本,基本上是后两者的2-3倍。中国肺癌发病数占了世界将近三分之一。可怕。不过再看美国,难道中国的空气污染传染给了美国,而且更厉害。


再看胃癌:

胃癌Total0-1415-3940-4445-4950-5455-5960-6465-6970-7475+ 整体发病率
日本10789801.87.52042.478122183.825433929.9
世界95159400.96.412203349.665.687.913012.1
中国4049960.11.410.12036.16191.6119.616228022.7
韩国3126905.730.65283.2132185234.227027641.8



韩国远高于其他国家,韩国的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更高,估计和吃泡菜有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83543-766802.html

上一篇:对于日本新的诱导干细胞STAP的认识
下一篇:支持沃森的“氧化有益”假说
收藏 IP: 123.66.181.*| 热度|

3 王小平 郑永军 文克玲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20: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