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新专利报告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eixiangfeixian 中美欧日韩五局及PCT专利数据统计分析报告 陈立新 Tel13592308169 QQ86065045

博文

2018年我国专利技术发展的政策建议

已有 2317 次阅读 2019-10-19 18:43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2018年中国、美国与欧洲发明专利统计分析报告博客版61.docx

2018年中国、美国、欧洲发明专利统计分析报告(第四部分)

中美欧日韩五局专利数据统计分析小组 陈立新 高继平

第四部分 中美欧专利数据的对比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32 我国专利技术发展的政策建议

32.1 推动我国企业的专利研发

从我国获得的美国专利和欧洲专利的机构来看,除了华为、京东方和中兴公司之外,其他公司的专利较少,难以与外国大公司相抗衡。即使从中国专利来看,国内企业在很多领域上的专利研发还不如大学。

长久以来,我国的企业存在着“贸工技”和“技工贸”两条发展路线。优先占领市场,拓展份额,击垮和挤走竞争对手是许多公司的制胜法宝,尤其是在互联网经济环境下似乎非常奏效。然而从长远来看,如果把生产和贸易放在首位,不追求技术进步,就会形成生产过剩,形成严重的同质化和恶性价格竞争。这将会导致整个行业陷入困境,致使大多数企业挣扎在死亡线上,无心也无财力顾及技术研发。

在技术壁垒较低的产业上,印度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具有更明显的人力成本优势,将会在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生产领域对我国形成激烈的竞争。例如许多外资企业迁到印度和越南等人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另外,美国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自动化生产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希望通过人工智能手段降低人力成本,以使制造业重新回流美国。德国也在加紧实施智能制造——工业3.0。因此如果不尽快发展技术,努力追赶美日德等发达国家,我国就难以跨越中等收入国家的陷阱。

总之,我国是一个大国,目前整个国家不可能像新加坡一样,通过大力发展金融、贸易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还必须以第一、第二产业为基础解决我国的民生问题,同时我国还要迎头赶上,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主要包括通信和计算机技术),实现农业和工业生产的智能化。因此,在将要跨越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的关键时刻,只有发展技术才是迈入高收入国家门栏的唯一法宝。

32.2 调整专利的技术领域构成

专利的技术领域构成与社会经济产业结构二者之间是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虽然专利的技术领域构成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产业结构,但是其可以反作用于社会经济产业结构。只有在技术上首先实现了重大突破,才有可能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因此,专利的技术构成决定了产业的发展方向。必须首先调整技术领域的结构,才有可能转变经济产业结构;只有技术换代,才能实现产业的升级。总之,专利的技术构成必须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方向一致。

当前我国国内的国家专利结构还不合理的,即加工作业、材料和化工等方面的专利数量较多,而新兴技术——计算机、半导体和通信技术方面的专利数量相对偏低,这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方向不一致。技术是产业发展的先导力量,因此我国必须制定相应的科学技术政策,积极鼓励、引导、扶持企业的专利研发,加强我国专利技术的薄弱领域,从而奠定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技术基础。

从实践上看,近年来广东省的专利数量增长很快,2018年位居我国第一名。并且广东省的高校专利相对较少,仅占9%的份额,远低于其他省市。广东省大部分的专利是企业研发的,说明广东省的企业已经具备了产业发展所必须的技术条件,带动了产业发展的升级和转型,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企业研发专利是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的主流。相对高校研发专利来说,企业研发专利能更大程度地解决现实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与产业经济结构发展所需的技术更加切合,并能最大程度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广东省的专利发展道路值得我国经济发达省市借鉴。

另外,我国在美国和欧洲获得的专利主要分布在信息技术方面,特别是在通信技术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要充分利用我国在通信技术方面的国际领先优势,抓住机遇,带动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的突破和发展,并在整个信息技术领域形成优势,从而带动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以此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致谢

感谢大连理工大学刘则渊教授、河南师范大学梁立明教授、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武夷山研究员对本报告的支持、帮助、建议和意见。同时也感谢对本报告做出贡献的一些审阅者和讨论者,包括武汉大学张琳教授、武汉大学黄颖副教授等学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81765-1202604.html

上一篇:2018年我国专利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之三——传统领域的专利多而新兴领域的专利少
下一篇:2018年广东省各地市国家发明专利分布和增长情况
收藏 IP: 61.158.152.*| 热度|

2 武夷山 孙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4: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