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简单来说是指计算机模拟人类大脑功能的程序,它可以像我们大脑一样去解决数学问题,或者可以代替我们去进行一些游戏或比赛,像平常生活中常见的语音识别、手机上智能对话等便是人工智能应用的例子,它们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备品。然而面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时至今日大多数人仍觉得它还只是个新新事物,殊不知人工智能的概念已经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公元1300年,Ramon Llull似乎是第一个提出机器能够执行简单的逻辑性任务的想法;1623年,Wilhelm Schickard 创造出第一个“计算机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被现在称为“计算机之父和人工智能之父”的Alan Turing提出通过排列整理二进制符号“0”和“1”使得任何数学函数都能由机器完成。历史发展带来的认知推理等领域的巨大飞跃,研究人员也开始考虑创造人工大脑、人工神经的可能性。
人工智能除了在日常生活中为我们带来便利的智能应用,它还可否实现其他的认知功能?例如在出版行业中进行编辑、同行评审,如果人工智能可以实现对同行作品的评审,是不是还会需要新的方案来完成?
在学术出版行业中,验证学术研究方法的合理性等重要程序都由同行评审来完成。另外同行评审在出版商看来也是一种“滤镜”,因为作者根据评阅后做出的改进会为出版商带来高质量的作品。但同行评审终究也有缺陷,例如评阅者有时会忽略掉原稿中的错误,或是评阅时带有偏见,甚至是出现对某些特定新兴学科领域评估困难的问题,所以有很多作者的作品都是“栽在”同行评审这一环节。富有阅历又公正优秀的评阅者可以高效地决定和评估研究的结果和质量,然而他们中很多人承受着过度的评审工作,忙不应求。据国际协会的科学、医学和技术出版商提供的2012年的报告显示,在2012年年中,有28100份的学术类同行评审在进行中,并且这一数据还在持续稳定的升高。
介于对同行评质量的顾虑,很多科研类期刊杂志开始使用人工智能来帮助完成文本挖掘,并且越来越多的出版商也开始使用人工智能来承担高耗时工作比如筛选评阅者,以及依赖一些基于文本编辑的软件程序给更多的文章进行评阅以节省时间和成本和提高出版质量。像由Elsevier推出的类似人工智能编辑性系统“EVISE”,就可以帮助进行编辑审阅,加速完成初稿程序。
但这样的人工智能也引来了一些争议。,意大利的Trieste大学做了一项研究,他们通过将假的同行评审发给学院人员,寻求他们对这些结果的肯定或否决,结果有四分之一的人同意了这些假的评审,这表明假的同行评审也有可能让低质量的论文发表成功。除此之外,若启用人工智能进行同行评审,作者会不会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写作呢?若人工智能最终可以完善这些,它带来颠覆性的转变和跳跃也值得我们去思考。
§博客内容皆由英论阁学术院团队撰写提供§
----------------------------------------------------------------------------------------------------------------------
您可能感兴趣的博文:
2、同行评审的未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1-4-21 05: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