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文化的渴望 精选

已有 3879 次阅读 2016-1-10 07:31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有个外国女作家说,她虽然读过不少书,但有很多国家的书,主要是指小说,她都没有读过。她感觉自己所读书的领域其实很小,很狭窄,读的量虽然看上去不少,但涉及到的文化范围却并不大。所以她下了一个决心,要读196个国家和地区的书。当然,她现在只能读这些书的英译本。但如果能做到这引起,那也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

这是一种对文化的渴望,特别是对那些她从未知道的文化的渴望。这种渴望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也是值得提倡的。它不再是那种高高在上,俯视下方的君临天下式的优越,也不再是对其他异族文化的猎奇。这是一种真正的然而也是单纯的渴望。

我们自己有这种对其他文化的渴望?我不知道。或许在不同的环境里,会有不同的渴望。如我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会对英美文化及相关问题产生兴趣,从而有进一步了解的愿望。学习其他语言时,也会产生这样的愿望和冲动。这都是很自然的事。可是,如果我们没有接触过的语言,我们会对使用这种语言的国家、地区和民族,以及他们的风俗文化产生兴趣吗?这可能就不太好说了。

我们读翻译过来的国外小说,至少也算是对那些地区和国家文化了解的一个途径,尽管这个途径有点少,也有点短,还有点不平坦。大致想了一下,读的外国的书籍,像小说类,读过英国、美国、俄国(包括苏联时期)、德国、法国(这是个大户)、日本、印度、意大利(《十日谈》)、挪威(《原子战》)、波兰(《公民们》)、捷克斯洛伐克(《好兵帅克》)、加拿大(主要是阿瑟·黑利的书),还有哪些国家和地区,就得再花时间想一阵子。

拉丁美洲国家和非洲国家的书,没有在我读过的书的名单上。或许读过,但想不起来了。但那些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书,我几乎不读。不是别的原因,或者是因为翻译的问题,或者是因为题材的问题,我实在产生不了读他们的兴趣。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我现在还不具备那种像前面提到的那个外国女作家对其他文化有着强烈去了解的渴望。

或许,我们真的应该去了解。只是应该做什么,和有兴趣及有渴望去做什么,这两者之间还是有着不小的距离的。如果只是某种强制,而不是兴趣,那么这件事是怎么也不会做好的。这是一点办法也没有的事。

真正读外国原文的小说,如果不算苏联简写过的John Scott写的Rob Roy,那就只有一本,是阿瑟·黑利写的《晚间新闻》(Evening News),是从头看到尾的。只是还有一个问题没法解决。其中有几个大段的西班牙语,那我完全看不懂。好在即使跳过去,也不影响对整个故事情节的了解,但肯定对于书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会有不利的影响。

至于说读到非虚构的作品,也没超出前面提到的国家。读的这方面的书从数量上可能更少了,是一件让人十分惭愧的事情。

电影看的似乎多一些,不是指看的数量多,是涉及的国家多一些。像越南、缅甸、朝鲜、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墨西哥等地的电影都看过几个,但是他们的书都没读过。这应该不算作对文化深入了解的途径吧。只能说是蜻蜓点水而已。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域外的文化一般说来还不是我们关注的领域。或许因为我们自身的文化太庞大、太复杂,要搞清楚自己的东西都不容易,哪有闲工夫去过问别人的闲事?这或许也有一定的根据,但是,并不是我们不去了解别人文化的理由。作为中国人来说,其实也非常希望别人来了解甚至关注我们的文化。我们在很多时候都特别热切地希望别人不仅能关注我们的文化,甚至还希望别人能喜欢我们的文化。这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现实并不能够满足我们的希望。如果我们不太去关注别人的文化,不去主动交流和研究,我们怎么能够指望别人能关注我们的文化?如果我们只想希望别人来关注我们,而我们对别人的东西没有太大的兴趣,这多少会有一种唯我独尊的小气。

也许,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中国百姓人文素质的提高,愿意关注其他文化的人们会越来越多,兴趣也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广泛。这大约也不是强求的事。只是我们应该放下更多的某种自恋的心理,心胸才会更加开阔。

一个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一个民族也应该不断地向其他民族和文化学习。中国人的学习观,功利性比较强,这有一定的益处,但也有一定的弊病。学习的目的除了功利性以外,其实更多的是满足一种兴趣的需求。虽然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推动学习最有效的动力,但在很多情况下,兴趣往往会被功利掩盖住了,这不能不是一个较大的遗憾。

从另一个意义来说,人在满足自身生存的基本需求之后,最大的乐趣就是按照自身的兴趣来学习和生活了。这看上去很平常,其实这是人生中的一个很高的境界。有多少时候,人们不能够为了兴趣而生活,被迫去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从而成为终身的遗憾。但愿我们的后代,这样的遗憾会逐渐减少,能够过着他们感兴趣的生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949323.html

上一篇:文革发动五十年(之三)
下一篇:评剧的改革与京剧的不改革
收藏 IP: 111.196.192.*| 热度|

8 孙学军 黄永义 韩玉芬 文玉林 武昱 shenlu wangqinling yunmu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9 05: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