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说不尽的奥数

已有 2896 次阅读 2015-8-3 05:3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今年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国丢了冠军,于是众说纷纭。下面随便列举了一些评论的标题:“中国奥数队为啥输给美国?”;“高考不加分,奥数比赛就丢分?”;“华裔帮美国队夺冠了吗?”;“丢了奥数冠军可能并不是什么坏消息”;“奥数丢冠背后是功利教育的失败”;“奥数比赛美国夺冠没啥大不了的”;“奥数丢冠又如何”;……

说了这么多,不就是这回没拿着冠军嘛,这多大点事啊,至于这么显得惊天动地似的?当然,对于奥数本身,国人多有议论,多少成了一定程度的敏感话题,也是可以理解的。

奥数这个概念,或者奥数培训这样的做法,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这种培训,不需要多么功能齐全的场地,也不太需要多么高档的设备,所以要普遍开展起来,门槛比较别的项目来,是要低一些的。但训练的艰苦性一点不比其他项目少,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文革前,那时中国还不太可能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但是中国青少年的数学业余活动还是比较活跃的。我们虽然不能参赛,但是我们也可以把当时奥数比赛的题目拿来训练我们的青少年。当时这样的业余培训,都是在青少年完全自愿,在他们个人的兴趣下来进行的。这就跟当时其他的青少年业余爱好活动一样,跟摩托车运动、航模运动、跳伞运动、射击运动一样,既没有什么高考加分的诱惑,也没有其他的什么功利性条件。你喜欢就来参加,当然也得有必要的门槛值,参加者得有较好的数学基础、技能。如果你不喜欢了,参加了也可以退出,来去自由。

恢复高考后,当时有一种因为落后,因而就想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观念,所以相关的各种招数也就随之而出。通过奥数培训来选拔人才就是其中的招数之一。当然不光是数学,在物理、化学、计算机(信息)等领域也都有相应的奥林匹克培训。这些培训在选拔人才方面也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但是一旦这些良好的愿望进入到高考加分的领域,就开始变味了。很多家长看到了机会与可能,很多有心机的人看到了商机与金钱。两者的情投意合就成就了一个庞大的奥数体制与商业集团。不论有没有数学兴趣,不论是否具备数学天赋,几乎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挤进这个队伍的行列,几乎每个商机都希望所有的孩子都往这个队伍里挤。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各种公开的、隐蔽的、能对人说的,和不能对人说的手段都用上了。最后的结果就是这个体制成了一大锅浆糊,什么都是懵懵懂懂,什么都是稀里糊涂,再也分不清是非,也分不清黑白,分不清清浊,再怎么搅和也都是白费劲。

无奈之下,只好把奥数加分请出高考,一切归位到原点。不仅如此,原来有可能对数学有兴趣的青少年因此却有可能再无兴趣,这恐怕是我们最大的损失。一件挺好的事,最后弄得人人都在指责它,把它弄得灰头土脸,好像这错都要归罪于它,那这不就是天大的冤枉?

或许情况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糟。这次中国队参加奥赛,虽然没有拿到冠军,但成绩也并不那么差得现眼。毕竟胜败乃兵家常事,就跟中国乒乓球队似的,每届比赛都拿冠军,不能因为有一次没有拿到冠军,就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地指责个没完,就跟球队犯了多大罪过似的。这次奥赛也是一样。这算什么大不了的事?不就一场比赛嘛。赢就赢了,输也就是输了,不赔房子不赔地,没必要那么计较,倒跟咱们输不起似的。

其实,让奥赛回到它最初的纯朴的起点,是最好的了。一切都会显得那么自然,一切都会显得那么简单,没有那么些外在的因素在干扰它,没有那么些花花绿绿的外在之物在纠缠它。那么这样的奥赛就将是最美最好的。

咱们中国人脑袋瓜聪明那是不假。可是这个聪明的脑袋瓜子有时也会自做聪明,抖小机灵,最后弄巧成拙。这样的蠢事我们也没少干过。每次在做这类蠢事之前,我们从来不认为这件事很蠢,总是以为这样做很聪明,很有一套,很让我们自鸣得意。一旦发现这事实在够蠢,实在不怎么样,实在丢人现眼的时候,却很少反省我们当初为什么会做这么蠢的事情,却总是在指责这事这么蠢,当初是谁出的主意?似乎把责任推到哪一个人的身上时,别的人心里就会好受些似的。

或许将来,这样的蠢事我们还是会做。只是希望我们将来再次发现我们又做了一件蠢事的时候,我们还能反省一下,这些蠢事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我们应该怎样避免再做同样的蠢事。或许,我们将来就能把这样的蠢事做得少一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910153.html

上一篇:大师现象
下一篇:上过的劳动课
收藏 IP: 114.246.172.*| 热度|

2 吕喆 doctor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7: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