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接受教育的简史(七)

已有 2310 次阅读 2015-1-15 04:07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出国做访问学者这一段,似乎也应该算做受教育的一部分。1990年,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中航技)赞助学校一笔费用,用作中青年教师出国留学进修的费用。当时学校分批选拔出国人员,我有幸被选为第一批。中航技赞助的这笔费用是每年资助十个教师出国进修,具体是多少钱我就不清楚了。

其间,几经周折,我到19919月份才成行。而在此之前,我们这一批的绝大多数都已经走了。我即使不是最后一个,也是倒数第二个。出国前,学校对英语程度进行了考核。当时这个考核是教育部统一举办的,现在叫WSK,即外语水平考试。可是当时叫什么名,也是三个字母的缩写,我已经完全想不起来了。满分是150分,我好像拿到了110分,算是通过了吧。这就不需要再花时间进修英语了。

联系国外的学校,先联系了美国马里兰大学,但很快被拒绝,说他们那儿没空位。而且学校说不能都集中去美国,还是多申请美国以外的国家。后来联系了英国。联系过巴思大学和利兹大学。结果利兹大学哲学系在第一时间给我了回复,欢迎我去,而且申明不需要付bench fee。我知道,其他学校或多或少都是要收这笔钱的。

到了利兹后,系主任George Ross先生带着我办理了跟学校staffmember同样待遇的借书卡,系里的计算中心的代表帮我申请了计算中心的用户名,开了电子邮箱。那是第一次使用电子邮箱。我跟系主任商量了一下,我到这里做访问学者,到底做哪方面的研究比较好,请他帮我指点一下。系主任说,现在国际上对Connectionism比较热,让我可以看看这方面的资料。我对这个东西很陌生,既然系主任这样说,必有其中的道理。于是就开始在这个领域里检索图书和刊物。

我在图书馆里到处查阅,查到了有关人工智能的相关书籍。借出来后,到系里的办公室大量的复印,甚至可以说是疯狂地复印,是整本书整本书地复印。前后得复印了有几千页。系里的复印机不收我的费,所以才会出现疯狂的行为。复印之后,找个大袋子装起来,先顾不上看,等回国后再处理。当然,有些很有趣的内容还是会让我迫不及待地阅读。有个作者,好像是叫David Churchland,好像是这个名字,这个姓是不会弄错的,但前面的first name我就没法保证无误了。他写过很多这方面的著作,在国内时我就看到过他的书。而在英国看到的他的书,都是他新写出来的。他的书里介绍大量的实验,还是人工神经网络的一些描述和图示,确实引起我很大的兴趣。

在利兹大学,有个教工食堂,也是教职员的一个俱乐部。他们说,交上12个英镑就可以成为一年的会员。那就是一个月一英镑。我觉得挺划算,就寄了张支票。我发现,这个俱乐部里对我最有用的东西,就是大量的各色报纸。有严肃的TimesIndependent, DailyTelegraph, Financial Times,也有各种小报,如Sun,Star, Daily Mirror, Daily Express等。读这些报纸的最大好处,就是能提高我的阅读速度。每天我都要去那里,花相当的时间去读各种报纸。小报的特点就是各种八卦新闻,关于黛安娜的比较多,也有其他人的。有个军队上校的妻子被人害了,结果报纸的标题就是Major’s wife was killed。之所以这么写是因为当时的英国首相就是John Major。故意弄出这个标题党,就是为了吸引更多读者的眼球。

在利兹大学的另一个主要的活动,就是上机。主机房是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都开放。所以一到什么英国的节假日,我们无处可去,就上机房泡着。到那儿也没多少正经事干,主要就是熟悉上机环境。我跟系主任说,我想做一个中国文化方面的讲座,系主任很支持。我就开始在电脑上写我的讲稿。原来根本不会英文打字,盲打就更说不上。结果计算中心有个打字软件,任意注册一个用户名就可以练习打字。一共20level,全部通过后,你可以打印出一个证书。我反复注册不同的用户名,练习了好多遍,通过了好多遍,最后提高了打字的速度。所以写我的讲座讲稿也很顺手。

当时英国的计算机应用软件不是太多。当时的windows还不成熟。我们用的最多的是一种叫works的文字处理系统,就是word processing system,简称WPS。后来金山公司也出了个汉字的文字处理系统,就叫WPS,我觉得他们太偷懒了。

终于,我的讲座要登台了。也没找个正经的教室,就在楼里的过道里,摆上几十把椅子。事先,系主任打印了相关的海报,我还留下来一份,带回了国内,可是现在找不到了。当时没有PPT,也没有投影仪,就用一块小黑板讲了起来。大约讲了一个多小时,近两个小时,还回答了听众的几个问题。第二天,在学校里碰到两个英国男生。他们见到我,主动过来打招呼,说我昨天的讲座讲得不错。我听了当然高兴,说希望跟他们交流。只是后来没了下文。

出国一年,说学到了多少东西也说不上。当然肯定学到了一点东西。但最大的收获是眼界开阔了,心胸也开阔了。过去会让人纠结的事,现在一想,根本就算不上事。过去会跟人争论或者跟人争夺的事,现在也觉得没有什么争斗的必要了。这个收获后来让我收益非浅。回来后,无论在评副教授,或者评教授的过程中,出现过什么坎坷,基本就没有什么焦虑,一切都听其自然。当然,该自己争取的,自然不会轻易放弃,但也没有必要急赤白脸。所以,后来申报副教授和申报教授,都没有什么太多的困扰。

出国后的另一个收获,是看中国的心境不一样了。过去是站在国内看中国,后来是站在国外看中国,角度不同,心态不同,观念也有了不同。这对认识自己,认识世界都有很大的好处。而且我也很清楚,不只我们不了解世界,世界也同样不了解中国。我们要了解别人和让别人了解我们自己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这样的交流和沟通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英国,使馆教育处免费给我们订了人民日报海外版。而台湾的学生也有人给他们送中央日报。学校图书馆也有这样的报纸。另外,利兹大学图书馆的中文部有大量的中文书籍,我在那儿,把老舍的小说读了个遍,原来在国内很少读到的《老张的哲学》、《二马》、《离婚》,都是在利兹读到的。回国后,这些书在国内也开始出版了。

其实,接受教育是一辈子的事,并不只是在教育机构中才能进行。这里所谓简史,也只是挂一漏万,大致而已。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859526.html

上一篇:接受教育的简史(六)
下一篇:乐器跟我的缘分
收藏 IP: 114.250.89.*| 热度|

2 姬扬 吕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0 07: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